吴军老师谈到母校概念的时候,讲起了很多人以自己的母校为荣,而后面也努力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回顾我的母校,不管是大学高中,或者是初中小学,都没有多少存在感。感觉我并没有多少以母校为荣的感觉,也没有和校友产生什么互动。或者是因为我的学校太差不肖与人提起,或者是因为我太弱小了,并不能得到校友的重视。
我的小学是一个村小学,最开始是一个完小,但是最近几年学生数下降,变成了只有一二年级的教学点。而同一个学校里面,都是村里人,而且大多数都是亲戚。虽然最后因为学校走出来的人很多,但却没有校友的概念,我和不是同一年级的人也未有任何联系。小学的老师到最后只剩下1个,可能过几年就会拆掉,所以这个母校可能不会再存在了。可能是和学校不管从物理还是情感的连接都几近于无,所以这个学校对于我如同不存在一般。
我的初中在镇上,至少现在还是存在的。但回想起来,从离开校园,估计三十多年了,我却并没有回过学校。十多年前,可能学校办校庆,有以前的老师联系到我,但是当时我却没有重视,后来错过了这个机会去找回更多的感情。初中的老师虽然记忆很深了,但毕业后却从未联系过。也许在校时他们的严厉让我比较不适应。而初中同学虽然建立了同学群,但感觉却渐行渐远,没有了话题。而后来偶尔见过面的也就几个人。只有一个是我的亲戚偶尔联系,还有一个同桌一直有电话联系。当一个学校没有了人来牵动感情,我的记忆里面就越来越模糊了。
高中算是地区的一中,还算过得去了,所以高中同学后来混出来的比较多。但和这些同学,却见面甚少。刚开始毕业10年还举办同学聚会,我也去参加了,只是来的人很少。后来慢慢就分裂成了一些活跃的小圈子,而我却不在其中。现在还有联系的同学,也不过几个人。毕业后我只回去过学校一次,见了一次班主任老师。
大学可能是唯一还有一点存在感的母校了,因为大学的同学联系还算比较紧密一点。而大学的班主任老师,毕业后也联系过我,我也去学校探望过她几次。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分布在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里面,在出差和旅行的机会下,也见过了很多个。而和大学同学可能有更多的共同经历,特别是自主做出选择的经历,所以让我的记忆更加深刻一些。回顾小学到高中,大家都是三点一线按时上课做作业,少了很多交流。
回顾起来和母校之间的感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最后都要关联到人上面来。而我对于母校的感情淡薄,一来是学校太过于一般。另外也是我自己比较普通,没有一个来自母校的群体来和我产生强的联系。工作的单位里面,同一个大学的校友也算是很多的,但是却没有类似于校友关照。而对于母校的发展,我也未贡献过任何力量,所以未能发展出感情纽带。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只是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产生感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