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就是要剔除中间环节的人为因素。它的最终使命,不是为了把人才选择出来,而是为了让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有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
我们可以抽身出来,看看“他荐制”和“自荐制”各自的利弊。
“他荐制”,当然有优点,至今还在普遍使用。
道理很简单: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衡量人的也只有人。所以,选拔人才,少不了人对人的推荐和背书。
就像今天,公司选择应聘者,除了笔试成绩,当然也要看,原来工作单位的同事对这个人的看法;再比如,今天西方很多学校录取人,可不是只看分数,来自社会名流的推荐信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微观地来看,如果我们需要快速地筛选人才,“他荐制”有优势。
但是,“自荐制”也不见得就那么差。这又牵涉到人的另一个本质了:人没有确定的样子。人是可以发展的。
说个我上大学时候的感受吧。当时一个班上,有从大城市来的,有从农村来的。农村同学的高考分数不低,但是要论气质、谈吐,比城里的同学就要差一大截。但是别忙,过几年你再看。农村同学会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城市化过程,很快气质、谈吐、自信也上来了。再拉长时间尺度来看,农村同学的人生成就,其实一点也不差。
我们今天的高考,本质上也是“自荐制”。它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人,好像有失偏颇。但是另外一面,它也为人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所谓的现代文明,我想,应该就包括这样的因素: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总该有一个机会,让我自己站出来说——
“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看着科举制度的演化,你发现没有,这项制度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挑战,而不是为了什么抽象的原则,更没有什么笃定的总体规划。但是制度曲曲折折往前演化,一路经过人心、公道这些抽象原则的筛选,最终的结果,如果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你看,科举制度就存在了一千多年,甚至科举制度的那些“糊名”、“锁院”、“誊录”技术,还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今天我们的各种考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