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中人名皆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不一样(非村)三月投稿
手机来电铃声“天空之城”响起,文丽一看来电显示,嘴角不由得上翘。许多美好的往事又拉回了记忆。
“老师,您回小村来看看吧。我们这里已经成为了旅游村了。您还记得小清河吧?那里的夜景可美了!”电话那头的程晨是她曾经乡下支教时,班里的一个男生。
“有空我一定会来的,是你接待我吧?哈哈。”
“那是一定的啊,我发几张照片给您先看看,您一定来!”
文丽说道:“一定会的。”
“您来,给我打电话,我等您!”
“好的,再见!”
“再见。”
划开微信,程晨发来了几张照片,有清晨、中午、夜晚各个时段的小清河。看着美丽的小清河,文丽的眼前又浮现出六年前的情景。
缘起——乡下支教
文丽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在县城里一所小学教书。工作几年后,成了家,有了孩子。为了就近照顾家里,在城镇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时,又来到城东一所百年老校执教。
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爱,她成了学校里有名的老师之一。不久,还成了全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也是学校教研室的一员。她不仅仅是教学成绩优异,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在老师、学生、家长的口碑里也是非常不错。
这一年,教育行业第一次设立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按照要求,要对所有老师按业绩进行打分,竞聘职称。她的综合分数名列第二,学校有12个副高职称的名额,按理说她获聘副高职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是在评审条件里有一条“工作以来,必须有乡下薄弱学校一年或以上的教学经历。”这是硬性条件,没有达到这一条就一票否决,不可以申报副高职称。
回想自己曾经也到乡下小学讲课,讲讲座,培训乡村老师,但那都不算乡下教学经历,必须是连续性在乡村支教一年方可申报。想想自己的经历,不禁苦笑了一下。分配的一天,就在城里工作,也没什么时候要求去下乡支教。事已至此,根据文件要求,即使校长力荐,也没机会申报职称。
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到乡下去支教一年吧。虽然学校的班级离不开你,我也舍不得你。可这职称总得晋啊!”
文丽低头不语。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政策,可以直接定级。可是就因为这个原因,没戏了。四十出头的人了,本来就是一尴尬年纪,不竞聘,岁数虽然有点大,却还没到五十岁无条件自然晋升的年龄。心里也是十分纠结。
校长看她不说话,又说:“你想想看吧,要是想去的话,明天之前告诉我,我报教育局。”文丽只好点了点头,再想想吧。
提到下乡,不由得想起表妹,她曾在过乡下教书三年,后来因为成了家,调到了男方的城市,出行的那天晚上,和文丽聊了一夜。
表妹也是个热爱教育的老师,她讲了许多乡村趣事,还说道:“乡下的孩子有情有义,和他们在一起,没有家长这一块的压力,老师说啥就是啥,只要你真心爱他们,你就会收获许多幸福。”说完,一脸的笑容和对曾经的不舍。
想到这里,文丽和家人商量之后,告诉校长自己愿意去。校长说:“对嘛,人家48岁的老师都要争取这个条件晋升,你这岁数也不怎么样啊。那就好好去吧。”
序曲——新的起点
教育局人事科的领导告诉文丽,本来想安排她到一个离城30公里远的一所镇中心小学支教,但是有位快五十岁的老教师去局里主动申请要去这个镇,镇中心小学只要一个支教老师。领导问她愿不愿意到离镇上还有8公里的一所村小?那里太缺老师了。
文丽说道:“既然去,远8公里也没事。本来在镇上小学,只是为了交通方便些,可以随时乘到县城的车回家一趟。”
领导安慰了文丽一番,让她开学参加支教动员大会。她答应了。
有老师从那个镇调进来文丽他们学校的,听说文丽要到那儿支教,就告诉文丽,那个村一个星期有两天赶集,还算热闹,可是那里的老乡不好惹,学校的老师基本是原村的,老乡的排外,使外来的老师很头疼。文丽听了,只是想,听了这个好,这样心中有数,到时也好应对。她谢了这个老师的提醒。
开动员大会那天,会上领导表扬了愿意支教的老师,同时也为老师们都是城里学校的一些骨干,这次支教也是置换的形式,对乡下支教给本校人事安排也带来一些挑战。城里教师下乡一所学校,那个学校的老师来接替城里老师所带的班级。
在菊花盛开的九月,文丽踏上了支教的路。收拾好了行李和一些必需品,家人驾车送她前往。
到了镇中心学校安排工作,中心学校的校长说,鉴于另外一个年岁大,需要照顾,问她愿不愿意去很缺老师的那个村小?文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位老教师自然留在了镇中心小学。来接她的村小校长姓吴,他说很高兴见到文丽,感谢她愿意到村小。
(后来才知道,镇中心小学人浮于事,看大门的都是老师,那个老教师后来去了一所离县城近一点的村小挂职教导主任,那里全校只有70来个学生。)
考验——工作压力山大
经过八公里的崎岖山路到达了村小。校长组织了全校老师开会,欢迎文丽的到来。说是全校老师,但连上文丽就一共九个。校长介绍学校一共256个学生,每个年级一个班。在村小中也算是人数较多的学校了,但是基本是留守儿童。我和教导主任担任一个班的教学,他任数学、体育和科学,我任班主任、语文、思想品德、音乐和美术教学。
这个四年级班已经换了八任教师了,语文成绩全镇倒数第一,差全镇平均分18分。这个学期已经开学12天了,没有老师上课,家长到学校吵了好多次。正等着安排老师来上课,文丽的到来解了校长的燃眉之急。
校长宣布了文丽的工作后,给她安排了一间在教学楼二楼边上的一间办公室作为宿舍。家人帮忙一起打扫房间,布置完基本生活用品,吃了晚饭回去了。从此,文丽过上了只能一周回家一次的生活。
晚上,向一位老教师打听了学校作息时间,他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说道:“早上6:00开学校大门让学生入校,7:00吃营养早餐,8:00到11:50上课,下午1:30上午自习,2:00上课,5:00放学。”旁边的老师有一丝诧异的感觉,文丽没注意到,只是点点头。想着,学生在校的时间比城里长啊,但是住学校里,好像也没什么。
见面——第一节语文课
第二天早晨,文丽6:00就起了床。洗漱完毕,站在阳台上,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校园和对面的山,清晨还在漆黑一片,却见山上有星星点点的亮光,闪闪烁烁,忽明忽暗。那是远处赶来上学的孩子们。
6:30就听到学校门开门的响声,接着就有孩子涌进了学校。
文丽来到教室时,有几个学生已经坐在教室里,怯怯地看向她。她笑眯眯地询问了早点怎么吃。孩子们争着告诉她,自带了餐具,一会儿到食堂去吃。问了一下孩子们的名字,孩子们减少了戒备。早点时间到了,文丽就跟着孩子们到了食堂。只见老师们在食堂的柜子里,自己拿了碗筷,和孩子们一道排队取餐。文丽也上前拿了碗筷排队取餐。
看到几个老师也陆续来吃早点,互相打了招呼就各自吃了起来。上课铃响了,文丽走进教室,扫视了一眼学生,一共37个,20个男生,17个女生。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歪着头看着她。她缓缓说道:“我姓文,叫文丽。今天开始是你们的班主任,上语文、思想品德、音乐和美术课。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介绍了自己,其中几个男孩介绍自己时,有点嘻嘻哈哈,一个叫小奎的男孩怯生生地起来介绍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文丽严肃地看向取笑的几个同学,教室顿时又鸦雀无声了。
师生互相认识了,文丽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课的课题《观潮》。她布置学生拿起笔,看着书,听老师朗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文丽开始了读文。
课文读完,孩子们还沉浸其中。文丽问:“你们画出了哪些字词呢?”有个胆大的学生说:“老师,你读得太好听了,我忘了画了。为什么可以读得这么好听?”
文丽听完,没有责怪孩子们没画字词了,笑着说:“你们也可以呀!”孩子们摇了摇头。文丽说:“真的呀,不信我们一起来读。”于是孩子们在文丽的带领下,读完了课文。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老师。
“你们读得多好呀,我录下来你们自己听听。”文丽拿出手机,指挥孩子们读了起来。录完之后,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一脸惊讶地说:“真的耶,像老师这样读出来可好听了。”文丽趁热打铁地说:“以后只要你们天天认真朗读,一定会读得越来越好听的。”
下课铃声响起,第一节语文课宣告结束。下课了,同学们围着文丽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
征服——得到同事与家长的认可
到学校两天了,文丽每天按时开启了上课模式,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情绪,渐渐与孩子们融洽相处。
今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吃午饭,知道了食堂吃饭要交费,她爽快地按规定交了。于老师的妻子就是改善大家伙食的人,每天一日三餐,还包括孩子们的营养早餐,真够辛苦!
文丽正想着,于老师说话了:“文老师还习惯吧?你们城里人到乡下就混几天熬个职称吧?听说另一个到的村小,挂个职,就上一个8个人的班,还只上不用考试的品德课。”文丽不解地说道:“虽然一起来支教,我不知道他的情况。教书的人,城里乡下还有不同吗?”于老师笑了笑:“你们来支教,教完就走,成绩也没什么大碍。我们考差了可是要调到个更偏远的学校。”文丽想,原来是这样啊。可是认真教,能差到哪里去呢?
接着有个李老师告诉文丽,她接的班有个家长太令人头疼了,经常拉其他家长到学校吵闹,要小心点。文丽听了说声:“谢谢你提醒。”心里思忖着,这是怎样的一个家长哦?
谁知第二天早上收保险费,有的孩子说没带,文丽说:“不急,下午或明天都可以交。”
中午文丽刚睡起午觉,就有人咚咚敲门。文丽打开门一看,一个满脸通红,像似刚喝过酒的男人,定定地看着她。文丽问:“你好,你要找谁吗?”男人想了想才说道:“你就是新来的,我女儿的老师吧?”
“我是新来的四年级的老师,你女儿是谁?”“我女儿是小艺。”文丽一下想起来,那个坐在角落,皮肤黝黑,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儿,还没和她讲过话呢。
于是,文丽问道:“你有什么事吗?”他干咳两声,说:“这学校怎么搞的?年年要收什么保险费。我可是六个孩子的爹,每个交一百,叫我怎么过日子?我又没工作。”
文丽一听,原来是交保险费的事而已,马上说道:“你别急,这不是交给学校,是交给保险公司,而且是自愿交。不交也行。”男人一下说道:“以前他们可没说可以不交。”文丽又说:“交也是为你好。这个保险费包括学生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发生这样的事都可以报销一半的费用。”男人想了想,说:“找谁报?我们怎么不知道?”“只要在学校打个交费的证明,拿着医院付费单据就可以到保险公司报销了。”男人听完,不可思议地说道:“这是真的?”
文丽说:“我孩子阑尾炎住院,花了一千六百元,在保险公司报到了八百元呢!”男人说道:“那样的话,我交。”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一百元递给了文丽。文丽接过钱,说:“交了这个钱,但愿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一有生病什么的也有个保障。”男人说:“是的,是的。谢谢老师。”
文丽刚要说话,男人立刻转身,对着阳台下挥手,大声说:“你们几个也去交保险费吧!”说完,大步走下了楼梯。
文丽寻着他下去的方向一看,有十几个男男女女的家长在那里等他。
晚餐时,一个同事问:“你们班那个小艺的爸爸来找麻烦了吧?”文丽说:“也没怎么样,就是问交保险费的事。”姓柳那个管总务的老师接过话,说:“文老师太厉害了吧,这可是个难缠的家长,每年交保险费,都要伙同一群家长闹个天翻地覆,迟迟不交。”文丽听了,心想,对于家长,耐心解释一下是有必要的啊。
这事儿就这么翻页,后来,这家长和孩子倒成了文丽班级管理的有力助手,这是后话。
每一天,文丽依然按时作息,认真教学。这样过了两周,中午1:30就上午自习的只有她的班。
转而问了一个姓邹的老师,邹老师才悄悄说:“哪里是1:30上,那是刁难你一下,大家都认为你来这儿,就是混日子一年,满足申报条件,拿个职称而已。所以有人想为难你一下呗。我家是城里的,以前在更偏远的小学,刚调来几年。不是本地的人,他们都有点排斥。”
文丽印象中的小邹是一个勤谨的人,孩子还小,母亲带着在学校陪她,每天辅导学生也是尽心尽力。
听了她的话,了然了。心想,学生教不好是有原因的!接着问邹老师:“学校不是有个图书室吗?”邹老师说:“有,是我管。没对学生开放,上面来检查就现填个借阅表应付。”文丽说:“可以让孩子们借书看看吗?”邹老师说道:“这得问校长了。”
文丽去找到校长,说了自己的想法,校长说:“可以啊,就是不要弄丢了书就成。”文丽高兴地说:“谢谢校长。”一路小跑去找邹老师拿图书室的钥匙。
文丽对班里的同学进图书室看书,作了约法三章。孩子们听了,都同意。从此,午间图书室里多了文丽和孩子们的身影。一个个如饥似渴地读着喜欢的书。
温暖——那花、那庙、那河
支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文丽和这里的同事、学生和村民也熟识了不少。每周回家一趟也习惯了,每次回家,文丽都会给孩子们买一些文具用品,带一些菜和老师们一起分享。
风和日丽的五月,山花烂漫。学校对面的山上开门了粉的、红的杜鹃花,一团团如火如霞。中午吃过饭,几个同事就一起去山上赏花,有几个孩子也悄悄跟过来。山路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镜头下留住了美丽的杜鹃。
第二天中午午睡起来,文丽拉开门,却看见窗台上放着一束火红的映山红。正想是哪里来的,楼梯口探出了几个小脑袋,发出嘻嘻的笑声。原来是孩子们采来的花呀!程晨跑了过来,说:“老师,这是可以吃的花。您可以放花瓶里能保存好几天。”
刚说完,小顺也跑来,急急说道:“我们村里的映山红更多,您要来我们那里看花啊。”文丽连连点头,这两个之前和文丽作对的调皮大王,居然变了。
看着那一束鲜艳的映山红,文丽小心地拿起,把它插进了用矿泉水瓶做的花瓶里,眼前尽是孩子们无邪的笑脸。
学校背靠着的一座山,上面有一座寺庙。一天,程晨回家吃过饭就跑回学校。文丽刚要午睡,程晨说道:“老师,我带你去学校后山吧,那里有一座寺庙哩。”文丽爽快地说:“好啊,你带路。”说完,一起出了校门。
还有几个同学躲在校门外,看文丽出来,叽叽喳喳地跟过来。文丽说:“一起去吧!”孩子们笑了。
一路上各种果树、鲜花十分惹眼。文丽给孩子们拍了照,也和孩子们合影。石阶上留下了一串串笑声。
山顶平平的一片旷地,庙的两旁种着松柏,叶子在太阳光下亮亮的。程晨告诉文丽,这里的庙只有一位老人守着,村民们在初一、十五的时候会来这里拜佛。看庙的侧门有一间小屋,门紧紧关着,大概就是守庙老人的住所吧。庙门虚掩着,程晨推开,进去就拜了菩萨。还对文丽说:“菩萨保佑我们心想事成,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文丽说:“自己也要努力哦,光是拜菩萨,嘴上说说,不去做,也不会成功。”几个孩子听了,连连点头。和孩子们一路开心地往回走,刚回学校,又到了上课时间。一个下午的课轻松完成。
吃过晚饭就和几个同事逛小清河。傍晚的小清河是最美的时刻。一条长长的小河,顺着村子流向远方。两岸杨柳依依,倒映在水中,微风拂过,影影绰绰的景象美得似一幅流动的画。小清河春夏秋冬都是村里那道靓丽的风景。这样的生活,苦中有乐,心情舒畅。
如愿——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年的时间,在紧张忙碌中悄悄过去。这期间,文丽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音乐课,孩子们说:“这还是入学以来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哦。”文丽在美术课上,教孩子们画画、做手工;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唱古诗,唱《蜗牛与黄鹂鸟》。语文课上,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汲取丰富的知识,学习写作文。
说到写作文,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却不知道怎么写。他们说,之前就是照卷子上有阅读题,直接抄作文格里,会得分。文丽听了哭笑不得。于是作文教学从头开始,一点点教会孩子们观察,一点点教会孩子们如何构思。终于让孩子们能独立写作文了。
一年的时间,因为文丽的到来,全校老师都积极了起来。那个于老师和其他老师也照她的时间,上起了午自习。文丽指导了年轻老师讲课,在县里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去中心校讲作文教学公开课,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老师们听了,说:“作文课原来可以这么讲。”
“六·一”活动,文丽和几个青年老师一起策划,一起指导孩子们排节目。需要用到邹纹纸和蜡光纸,问了一下,小街上有家纸火店有这样的纸。文丽赶快去到纸火店,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子低着头,熟练地扎着花圈,面前摆满了各种纸张和材料。文丽一眼看到一堆彩色纸,说道:“你好,可以卖一些邹纹纸和彩色蜡光纸给我吗?”女子抬头看到文丽,连忙说:“您就是城里来的文老师吧?”文丽点了点头。女子接着说道:“你要什么样的只管拿,不要钱的。”文丽走进店里,一边拿一边说:“要拿很多,不给钱不行。”
谁知那女子站起身,推着拿好纸的文丽往外走。边走边说:“说不要钱就不要,孩子们可喜欢您了。就当活动需要,我捐点吧。您经常给孩子们买本子,买衣服,那怎么算?”就这样推推搡搡,由不得文丽。文丽最后只好留下几句感谢的话,拿着纸回了学校。老师们惊讶于她可以免费拿回那么多纸。文丽不置可否。
用彩纸、塑料袋、纸杯等,带领老师和孩子们发挥创意,开了一台别开生面的走秀晚会,文丽班上的孩子们还表演了诗歌朗诵和唱古诗,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她带的四年级班最后在上学期达到了镇平均分,下学期学年结束,超过了镇平均分。老师们对文丽也是刮目相看。校长连连感谢文丽的到来,给学校老师做了榜样,使全校师生都有长进。文丽说:“都是你领导有方,老师们勤奋的结果哦。”
要离开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在黑板上写了自己的名字,用大字写了“文老师,我们想您。”纷纷把自己亲手做的小饰品、小玩意送给了文丽。小艺特地请她姐姐带来一个棕熊毛绒玩具送给文丽。
第二天,与全校老师同学合了影,离开的时间到了。程晨跑过来,拉着文丽的手说:“您要回来看我们啊。您记住我们的电话了吗?”文丽的眼睛湿润了,哽咽着说:“我会来的。你们到城里可要联系我。”听完,几个女孩跑到一边悄悄哭了。
和老师们一一握手告别,坐上车,一切都留在了身后……
回归——不一样了
支教结束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一切风景依旧。那一年,文丽也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只是有许多东西不一样了,到底是什么呢?看着校园里那几棵百年古树,文丽的思绪又飘向了那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