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道理、文字,我们都知道,也都明白,可是一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就会生气、愤怒,从而不能很好与孩子对话、交流。
看到一些孩子学习不好,或是有不良的习惯时,便会忧心忡忡。我也经常会说,你这个样子,长大了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便想到孩子的以后,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未来上,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孩子最需要哪些帮助。
在错误发生后,有时也经常会把孩子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揪出来,一起痛斥。这样的行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又有何益呢!指责与担忧解决不了现时发生的问题,不但不能给学生疏导与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情绪恶劣,而孩子的实际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把它拿出来说,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多差。会灰心沮丧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而我们有时就是爱陷在这样的怪圈里,愈演愈烈。
我们的言行其实并没有触及孩子的心灵,错误还会继续发生。对此情形,我经常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因为这样的教育在某些孩子身上,是无效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所说的话没有产生任何效力。于是,控制欲就会更强。
在不断的反思中也渐渐学会了接纳,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甚至是错误,遇事时更多了一些思考与尊重,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不能带有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这样说,或许更好: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你这样的态度,我也无法接受等等。)
而做到这些,还是需要以耐心为前提,态度至为重要。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地解决,不能着急,着急也于事无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想孩子的未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微小的细节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关心孩子们现时的情绪和主要的需要。这是在以后的教育中最应该做的。现在做好了,还用担心未来吗?我做的不好,需要努力。
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一定要学会克制惯性,多多理解孩子的想法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