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自己心里”
我有些后悔在看《恶意》之前看了其他人的书评。虽然在看之前看书评会让自己更好的了解这本书,清楚这是不是一本自己可“读”的书。但这也会剧透了一些情节。如果是其他方面的书还可以,但悬疑,推理类小说不行,一旦有了剧透,书中的悬疑感就会少了很多。
看了书评后,很多人说《恶意》比《白夜行》更好,更精彩,更值得一看,甚至有人说没读过《恶意》,就不算读过东野圭吾。我却觉得要说经典还属《白夜行》。《白夜行》的层次感,渐进感,对人性的刻画更入木三分。每个出场的人物都很有层次,都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白夜行》是一副写实画,刻画了很多细节。那《恶意》给我的感觉像是抽象画。看完全书总还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恶意》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临出过的前一天晚上在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就是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野野口修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警察加贺恭一郎很想弄清楚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好朋友日高邦彦,杀他的动机是什么?
虽然看过了书评,也知道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但经过几轮如过山车般的反转后,才真正揭出真相。这本书真正让人后背一凉,深思后觉得寒毛直竖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嫉妒。那种嫉妒是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心理。有些人将这种嫉妒化为了前进的动力,有些人则将这种嫉妒化为了刀子,要么插在了别人身上,要么插进了自己的心里。有时候还会在新闻事件中看到因这样的嫉妒而成为悲剧。
看过一个新闻。乡下农村一户人家的小男孩失踪,警方找了很久才发现是隔壁那户人家的老人所杀。两家因为住的近,关系很好。两家都各有一个男孩,其中一家的男孩身体很好,感冒了不用怎么吃药就好了。一家的男孩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经常生病的那家老人嫉妒身体好的那家男孩。于是,在一个无人的时候引诱身体好的那个男孩,将他杀死。只是因为自家的孩子不如别家的孩子身体好,就将人杀了。最终害了别人,毁了自己。
《恶意》也是基于这样的人性刻画。
比如,你有一个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她长得比较漂亮,你没那么漂亮。她学习比你好,还很有人缘。你学习不好,人缘也一般。但她还是愿意和你一起玩,帮助你,辅导你的学习。有时候她的优秀,会使你感到得意,你会觉得她那么好还愿意跟你玩,那是我的魅力。但有时候她的优秀,会使你感到自卑。因为你始终比不上她,她对你做的一切,帮助你只会让你觉得她是假惺惺,可怜你。
你嫉妒她。嫉妒她长的漂亮,嫉妒她学习好,嫉妒她人员好。而当这颗嫉妒的种子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想要清除是很难的。要么独自忍受,要么将她毁了。我们不会嫉妒与我们没关系人的成功,却会嫉妒我们身边人的成功,是因为身边的人恰恰是你最近的参照物。凭什么使她?为什么是她?
《恶意》中的怨恨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