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运场位于大清河盐场东南角,原来是专门运盐的码头。从祥云岛林场沿滨海大道西行两公里,大清河口的右岸左拐,不远处就是储运场。
储运场是大清河盐场的一个单位,原来有1000多人,整个大清河盐场的原盐,全部经这里运往天津港,出口到海外。储运场原有修理、制造、运输、服务等部门,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灯火通明,昼夜不停的繁忙的盐业码头。现现在陆地交通便利,随着京唐港建设,盐场设置了专门的码头,不用船运盐,直接用大车把盐运到京唐港,然后装集装箱出口。原来热闹的储运场,已经失去了作用,逐渐变的冷落萧条。
在滨海大道上,就可以大清河的西侧的储运场的大水塔,水塔的北侧,是职工食堂和大礼堂。最周边的空地和一些建筑已经拆除地基上,建了多的海参棚和虾池子。
最北端的大礼堂,能容纳一千多人开会和就餐。近看大礼堂外观完好,食堂的大烟囱和换气窗还都有。现在虽改成了海参棚,但还可以看出原来宽敞、高大的样子。东侧的原有建筑已经不见了,往南很多建筑也被拆除了,储运场的老街,还保留下来了一小部分。
保存完好的职工宿舍,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石头底,红砖墙抹水泥,上部起脊的房。原来的盐场有很多这个模式的房子,集抗碱,防风,保温于一身。这里大多都是技术工人,待遇高,工作轻,住宿好,能到这里工作的人,都特别幸运,很多农村人非常羡慕。
原来的修造车间,从外部看还不错。从内部看,才知道房顶已经严重损害,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电话线杆子是原来的,指挥系统都是通过线路传播,入港出港全靠他们连接电话指挥。水塔建于1976年地震以后,现在基本完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制高点,也是最老的建筑。
上个世纪末,开展渔船登记和海上民兵等工作,我曾经来过这里几次,对这里还是有点感情的。看看石渣路,是原来的,储运场通往海边的老路还在,造船修船的船坞也一直在使用。昔日繁忙的运盐码头和高高的机房,已经找不到痕迹,旁边的渔码头还在使用,还看到了远航回来的渔民正在卸网具。穿过海口,对面是三岛的大楼。渔船从大清河口驶出,激起一流浪花。
纳潮站是大清河盐场进出水口,节制闸发挥作用,海水由此进入,淡水由此排除,是盐场的重要机关,有盐场就有这个单位,到现在还一直使用着。为保障供电,还专门设置的特大变压器。纳潮站的老宿舍不能用了,新安装的集装箱房子住着纳潮的盐工。
房子对面的不远处,有五棵桑树屹立在海边,这是老盐工们精心培育的,树根的两米之外就是大海。别看树不大,而且树龄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还能长桑葚,在盐碱滩上,能成长这么多年,看出了她们坚强的生命。海边一抹绿,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盐工,度过了难忘的春秋。
储运场的历史,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虽说还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但现场找不到一个可以采访的知情人,也许那些精彩的辉煌故事,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更新于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