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05
卷五·寒热病第二十一
5/6
原文:
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腧。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原文译文对照:
~~~~~~~~~~
刺虚者,刺其去也;
对于正气虚衰者,应在脉气已过之处、顺着脉气所去的方向而进针追刺。脉气已过为虚,追刺以补实其正气。
刺实者,刺其来也。
对于邪气盛实的患者,应在脉气将到之处、迎着脉气所来的方向(即逆着脉气所将去的方向)而进针迎刺。脉气之来为实,迎刺以泄放其邪气。
春取络脉,
春时肝气(肝阳)始生,此时经气尚深,而肝主风、风性生发,春时外界风疾,根据天人合一律,则人体相应气急,经气虽深,却脉气流急,故取刺深度以浅表络脉为宜。
夏取分腠,
夏时心气始长,心主火,火性上炎,故夏时阳气充溢于肌肉之纹理,熏热分腠,故取刺深度以分肉之肌理层为宜。
秋取气口,
秋时肺气将敛,阳气内收,湿气及体,阴气初胜而未盛,肺朝百脉,百脉皆会于气口,故取刺部位以各经之类似手太阴肺经气口处为宜。即各经之四肢腕踝关节附近、皮肤极薄、能明显摸到脉动的“俞穴”之处。
冬取经输。
冬时肾气方闭,阳气衰,少阴气紧,太阳气沉,故取刺各经之经穴、俞穴。
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
大凡来说,针刺的深度、次数、留针时长,都应与四季气候所决定的人体阳气之升降沉浮情况相一致。
络脉治皮肤,
络脉浮浅,故取刺络脉则调治皮肤层;
分腠治肌肉,
分腠即附骨之块状肌肉之肌理,故取刺分腠则调治肌肉层;
气口治筋脉,
各经之气口处均皮极薄,脉管及筋,清晰可视、明确可摸,故气口即脉管层、筋层,故取刺各经之气口,则调治筋、脉。
经输治骨髓、五脏。
经穴、俞穴之气血,通于脏气、入于骨髓,故取刺各经之经穴、俞穴,则调治骨髓、五脏。
~~~~~~~~~~
老黄历择吉,2024.7.1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04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