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某一瞬间,突然发现自己无路可去,发现自己的存在是很累的,自己背负着太多的东西,直到自己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我有。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怀有这样的心态。或者说这样的心态一直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不包括大学时代)。我在一次又一次的逼着自己去做那些可以让周围人高兴的事情,但毫不顾忌自己的感受。现在回想起学生时代,似乎没有我这个人的存在,都是别人要我怎么怎么样。我连和朋友出去玩都觉得是奢侈的,甚至是有罪恶感的,不是对我自己,而是对我的父母。就是这种心态,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学生时代——压抑,这种压抑无关学习任务,而是我自己给自己上的心灵枷锁,我把自己牢牢的困住,几乎无法呼吸。
这些东西渐渐的影响着我。所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听从父母的意愿选了自己现在很后悔的专业。而在毕业以后,自己又听从父母的话,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内心饱受折磨。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周围人恶语相向,觉得全世界都是欠我的。殊不知,那样只是让我自己更加的疲惫,自己更加否定自己,对人怀有恶意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我犹如一直困兽,自己出不去,别人又靠近不了我。只能,靠我自己走出来。
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原来的认知可能是大错特错的呢?是大一一个人坐火车去成都(我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省会),是大二那一年一个人去了日照,是大三那一年一个人去了上海、苏州,还是大四那一年一个人去北京、西安找工作?好像就是在这一点一点的随心所欲中我似乎看见一点真正的我自己。原来一直是父母告诉我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我则是不假思索的就接受,自己没有自己的思考。上了大学后,我自己接触了那么多的人和事,自己试着自己做决定,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那种感觉,很美妙,就像你完全主宰了自己的人生,很自由。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而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事情中建立起来的。从刚开始的怀疑,动摇,渐渐的自己越来越坚定。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是很痛苦的。父母是我最大的阻力。为了讨父母的欢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不喾于让我失了自由,失了自我。我喜欢有新鲜感的事物,而现在的一切恰好相反。
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你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对自己有一个中肯的衡量,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不是一句空话。周围的人告诉你你要怎么怎么做,网上的各种帖子告诉你千万别做什么事,你被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搞得头昏脑涨,照着上面的做了,但是自己却是东施效颦,自信心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次失败后,你会反省自己,找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够,总之挑了自己一大堆毛病,心里有些欣慰,觉得自己有成长了一些,因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缺陷。别人说你对自己太过苛求时,你还振振有词,曾子都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这就是反省了,这就是进步。然而事实是你自己反省了,挑出不足了,自己却还是原地踏步。在你的认知里,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万容器,什么东西都能容得下,关键是要找到好的东西。所以你去网上大肆的搜索自己要的东西,然后照本宣科的做,结果不好,自己就安慰自己,做事要有毅力,自己在这一次吸取了教训,也是进步,就这样怀着阿Q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奋不顾身向前冲。你却忽略了这个万容器的材质,也就是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只是一味地将东西往里装,毫不顾忌自己的需要。没有思考,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东西才适合自己。只有在适合自己的东西面前,自己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拿我自己举个列子吧
我对色彩的感知力很弱。我在色彩这方面的知识薄弱。所以我在网上买了两本书:《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色彩设计原理》。网上对这两本书的评价挺高的,特别是第二本,豆瓣分挺高的。我就先看的《色彩》这本书。前面说过,我的色彩知识很薄弱,基础差,但是这本书是建立在对色彩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起码要了解色相、明度以及纯度这些是什么。所以,我读起来很费劲。也就导致我对自己很失望,自己对色彩的学习兴趣减弱。所以我就将这两本书束之高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无意中翻到了这两本书,我对先前自己读不懂《色彩》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我果断放弃它,开始读《红色》这本书,出乎意料的,这本书于我而言,是很好理解的,色彩的原理浅显易懂,适合色彩小白学习。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心里对色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色相环,明度,纯度,冷暖色等。回过头再来看《色彩》,难度立马降低,自己起码能顺利的读完,自己能理解里面的一些东西。所以,你看,适合自己的,自己就会适应的很快,进步的很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适合自己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