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饥饱,知冷热,是一种感觉;知可做,不可做是一种感觉;焦虑与安在是一种感觉;专注与意乱是一种感觉。
感觉发展好了,通常一个人会有很好的状态。
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允许跟着自己的感觉去探索这个世界,那么,他会信任自己的感觉,知可做与不可做,知冷热去决定是否多穿一件衣服,知饥饱去决定要不要多吃一口饭,当他被允许去尊重自己的感觉做事情,他可以和他做的事情产生很好的链接,建立很好的关系,然后他的整个身体会呈现专注和安在的品质。
我现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正在破坏孩子的感觉。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担心他偏食,要喂他吃,有的吃到吐;孩子不想喝水的时候,担心他渴,总是诱惑他多喝,有的喝到吐;孩子穿不上尿布,想要请你帮忙的时候,担心他自己不学,故意假装看不到走开;孩子哭闹,想要抱抱,担心产生依赖,把他推开;孩子不想听故事,一个人在角落玩的时候,担心他破坏秩序,一定要把他抱回来。每次去忽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跟着我的意志走的时候,都做得理直气壮。我知道脑袋里面还有一个声音在打转,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安全感满足了,才能真正放开去玩;感受到足够的爱了,才会真正自发主动得去做事;动手去探索才是真正适合他,让他能够去吸收的;对他饥饱,冷热的忽视,会破坏他对自己感觉!在这个环境里面我知道必须先放下这些感受,只是有感受是不够的,要生发出改变的力量,是要有足够的力量。这个大环境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这样的。我一直在这个空间里面去探索我有多大的自主空间,在这个大环境能接受的限度内,去做我知道的对的事。我以为我已经做了我目前所能做到的所有,其他的以我目前的状况,我做不了。有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我班上很小的孩子,在学校状态一直很好,最近开始有点情绪,时常要抱抱,推开过他一两次,晚上就梦到我抱着她的时候总是抱不稳,一直掉到地上,最后一次,直接从很高的楼梯上掉下去。醒来之后无比庆幸,是梦啊,但是又觉得很悲伤,我坚持自己还是做得不够。第二天上班看到她她无比开心地跟我打招呼,哈哈,都是给我力量的人儿!
这两天在看武志红写的一本书,里面有讲到一个人感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再想想班级的孩子,真的是这样的。通常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感受的家庭,孩子是很容易愉悦的,做事很容易专注,容易和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链接和关系,从而更加稳定和安在。有几个的状态一直让我困惑,现在想来,应该是很少有体验到自己的感觉被尊重。有一个孩子感觉被破坏得厉害,所以想要抓住所有的事情,玩具,游戏,专注每一件事的时间都很短,很难在不同的活动中去转换;有一个孩子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即使想尿尿也不敢自如地表达出来,遇到情绪爆发的时候又很激烈;有一个孩子身体肌肉僵硬,因为长期在特定的环境中,被要求这样那样,没有去跟随自己感受的机会和空间,我第一次给他冲凉的孩子就惊讶了,为什么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肌肉可以这么僵硬。
现在想来,一个孩子的感觉被如何对待真的对他们有很大影响。
现在尽量尊重自己的感受去做事。让人欢喜的是,在做好不被理解的准备的时候,总有那么些人来靠近你,让你知道,你是在做对的事情!
ps:在我从小所受的教育里面,很少会有人真正关注我的感受,偶尔遇到一个,这样的经历就能够刻到我身体里面。现在知道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找到根源。感受来源于感官,现在能够更加深刻一点地理解,华德福教育里面,为什么把感官发展作为教育孩子的基础了。
分享:
巴菲特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教诲来自于父亲,这个教诲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