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让我们以苏格拉底在果园的故事为启发,写过一篇作文。大致的故事是这样:有一天,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一个果园,要求他们每人都摘一个自认为最红最大的果子,但是每个人只能摘一次,并且不能走回头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颇有哲学意义的选择像极了婚姻。
以前我对爱的看法是狭隘的——我认为爱是相似的,即:如果一个人爱另一个人,那么ta就一定会怎样怎样。见惯了身边朋友甜腻的爱情,会觉得那便是爱理所当然的模样。而再长大些会发现,每个人对爱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爱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在一些人眼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情投意合胜过相濡以沫;又或者我期待着你对我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你期待着我理解你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于是有了矛盾、有了纷争。
我问过很多朋友,怎样才算爱一个人?有的说,身体是最诚实的;有的说,是1+1大于2的感觉;有的说,是整天腻在一起却不觉得累 ;有的说,当你爱了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让两个人能走到一起的,不是三观正不正,而是三观合不合。与其说与另一个人“谈”恋爱,不如说是借着一段经历“观”自己。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爱的并不是另一个人,而是那些与自己性格相似的部分;有时候又会期待着对方来填补你的“不完整”。
最后我终于发现,关于爱的答案,我问不了别人,而真正要面对的始终是自己的内心。社会定义的“好”没有任何意义,你的感受才是最终开启幸福的钥匙。如果你想要蓝宝石,那么就要有不被黄金、钻石、玛瑙诱惑的决心;如果你喜欢烂苹果,那么即使100个人说不值得也要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