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校招季,看着应届生们满腔热血地扎堆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跑,先把那些听上去名字光鲜的BAT大公司都投个遍,大部分简历石沉大海后开始降低要求投一些规模小点的中小公司,然后收到第一家面试邀请,心情忐忑地在网上四处咨询面试应该准备哪些问题,女生要不要化妆,男生要不要穿正装,再把自我介绍、优点缺点背了无数遍,去面试后才发现一切然并卵。
面试官根本不在乎你穿的裙子还是裤子,粉底用的几号色,人家只关心你有哪些大公司的实习经历,有什么和职业匹配的技能,能不能立马上岗,有没有稳定的住处。想起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试穿得跟个餐馆服务员似的坐在一群身穿休闲便装的男男女女中间,就想穿越回去挖个洞把自己埋了。
职场靠经验和成绩说话,立马上手比勤奋好学重要,实习经历比想法情怀重要,公司里每个人都很忙,没几个人有耐心招一个新人去一步步从头教起,即使这个新人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当年离开校园踏入职场的我学到的第一课。
此后一个星期跑好几家面试,今天跑东城,明天跑西城,有时面试地点太远,早上六点就爬起来做准备,常常为了一个面试把大半天的时间花费在路上。自我怀疑和自我膨胀会随着面试邀请和offer数量不断波动,看不清未来却依旧相信未来是闪闪发光的,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很容易产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自信——这是当年踏入职场的我学到的第二课。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心高气傲,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隐隐发光的金子,就等慧眼者将自己从一堆石头中挑出。
到后来知道这座城市才华与颜值兼具的人满地都是。你胸大腿长?总有比你胸更大腿更长的,更可怕的是人家脑袋还比你好使;
你口才出众?总有比你更能开口喷的,观点犀利、逻辑清晰还一句话埋一个梗,而且人家年纪还比你小;
你阅书无数?去看看人家的书房和豆瓣已读标记,从文学历史到时事政治你能跟人家聊几样?高中大学读的那几本言情小说也好意思拿来冲阅读量?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特别容易被自己感动。挤地铁住地下室吃泡面都打不倒自己,现在的吃苦是为了未来的享福,心中坚信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可你真的住过地下室吃过土吗?主动给爸妈打电话聊微信几次不是为了生活费?一点点辛苦就拿出来当情怀炫耀,好像别人没吃过苦一样。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容易对大城市中的一切充满兴趣。知乎豆瓣上聊了好久的网友赶紧约出来面基,某个明星作家的签售会一定要拍几张照片晒朋友圈,第一次加班好新鲜发条微博做纪念,不能浪费大城市的资源周末一定要出去浪...
到后来一面之交的人太多懒得再去认识;跟某明星一墙之隔也能内心平静地坐在那里埋头工作不走过去看一眼;加班还需要晒?好像谁没加过似的;周末外面人那么多还是宅在家里睡懒觉看剧算了,反正这座城市又没长腿...
很多人说年轻的时候到大城市工作生活是为了梦想,那么请现在就摸着自己的胸口问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哪怕孤独寂寞、众叛亲离、挨饿吃土也要去实现它吗?做好第一份五年计划了吗?现在就开始按照计划行动了吗?
有多少人打着实现梦想的名义在大城市做着跟梦想毫无边际的事情,拼搏几年再回到家乡,和邻里后辈讲述自己曾经在大城市的“光辉岁月”,再在不甘和对大城市的回忆中老去。
最近就快完结的一部日剧《追忆潸然》(又名《东京打工者爱情故事》玩笑脸),就讲述了一群小城市青年离开家乡亲人到大城市工作打拼的故事。
他们大多生活在东京的底层,做着最卑微的工作。忍受大都市人的冷漠,受尽职场小人的欺负,日复一日做着辛苦却看不见未来的工作,却仍不愿回到家乡。为什么?一部分原因是家乡交际圈狭窄,居民观念落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乡是一个在东京混得好才有脸回去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城市不是一个让你实现梦想的地方,大城市是一个让你忘记了自己还有梦想没有实现的地方。就像人群不是一个你只要跳进去了就能被发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跳进去后努力不被淹没其中的地方。
一年又一年,年轻的人们满怀希望地钻进这座城市如织的人海,几年后,少数人留下来,更多人选择离开。留下的人可能会在某个午夜梦醒的时分不知自己身在何地,为何留在了这里。离开的人可能抱着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缺憾和回忆一边感慨一边怀恋:在我年轻的时候,在一座城市留下过痕迹。虽然最终并未出人头地,却让我终于敢于承认自己只是平庸大众中的一员,接受此后平静的生活。
我想,我离开北京的那天,应该是决定从此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了。但这并不表示我在北京荒废了很多年,反而要感谢北京,让在那里生活过的我,终于不再做梦,心甘情愿地与生活和自己讲和。
在那之前,先竖起拳头和生活大干一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