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丨读《为孩子重塑教育》

七月,叙事者的共读书目是雪梅读写团队车英老师推荐的一部创新教育经典作品——《为孩子重塑教育》。

为什么要为孩子重塑教育呢?

书中如是说:“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培养孩子具备为复杂人生求解的真正能力......传统教育体制秉承着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整天背诵着毫无意义的低水平内容。面对当今的世界,我们不能再沉迷于追求优秀大学文凭的误区之中,而是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技能,更要在大学锻造孩子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托尼·瓦格纳和泰德·丁特史密斯。作者在后记中坦言:“我们是怀着一腔忧虑完成本书的写作的。忧虑之外,还有一丝恐惧。”是真的,感谢作者的坦诚,因为我读书之余就是震惊作者语言的绝对与偏激。为此,我又特地联系了在美读研的同学,后得到回复:“有些方面的确如此,有些现象也没这么差吧......”

或许,因为站的高度不一致,所以忧虑有不同。我开始试图回想我的受教育生涯。

从育红班到象牙塔,妥妥的传统教育没错了。不过在大二下学期,突然增设一门叫做《创业基础》的课程,面对突变的画风,同学们在好奇中夹带着一丝茫然,每堂课都会解决一个奇怪的问题,诸如“用意大利面搭建最高的建筑物”,又或者是“如果让你创业,你会启动什么项目?”课时完成,还没有摸透创业精神的精髓,课程就结束了,然后,继续传统教育。

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想考研,因为大家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当然,考研不比高考简单,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我这样从桥上掉下来的人又开始加入考编大军。在考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家乡的教师招聘的条件,和我们自身具备的条件,总是差那么一点,要么是教师资格证对不上号,要么是学历、专业对不上号。那段时间我们都互相调侃:“你当时为什么考这科的教师资格证?”摊手,无奈,作为师范生,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考教资、考教师编,可是我们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稀里糊涂考了教资,却不知道提前去看看相关招聘公告和条件。就是说,我们知道好好学习,但是不知道好好学习的落脚点在哪里。如今,我们本科生已经毕业两年了,专硕研究生同学也毕业了,在这个毕业季,他们又遇上了我们当年就业时的窘境。而另外一批自由就业的同学,工作和专业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教育的确需要重塑。

我又想起一个同学Z,Z的成长是另一种模样。初中毕业,因为分数不高,转身读了大专。在我读大一的时候,Z开始大专实习;在我读大二的时候,Z突破了月入一万。她是在读大专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身体柔软,适合学舞蹈、练瑜伽。她参加实习工作时便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瑜伽,并继续深造学习。社会经验+理论学习的模式,让Z比其他同学早一步成功。

这个模式,也是本书作者认可的、提倡的教育。提倡自主性教育,提倡创新性教育。

而作者吐槽的那些,诸如“课本、学费昂贵,学生及其家庭面临多重财务困境”“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不断加强应试教育,学生真实的考试成绩却并没有起色”“教育机会失衡”“虚伪空调的大学排名”“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赚钱机器”“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与竞争力完全脱轨”等等,让我倍感中国真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对比之下,中国高等学府的学费更是良心,助学贷款和助学金更是人性化。

“全球青年领袖”李一诺说: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答案”,没有“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统。作者在本书最后也没有系统、准确地说明,我们要为孩子塑造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么重塑教育。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是带着情绪的,身为读者,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是带着情绪的。最近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一直在交锋,加上东京奥运会和抗疫大局,我的情绪自带偏爱,偏爱中带着一丝自豪——我们的国家是最棒的!

诚然,中国的教育体制也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在改革,在行动。

近期,我们国家要叫停校外培训机构。这要从教育的根本目的说起。基础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筛选谁去当科学家、谁去做工程师、谁又去当工厂的工人。国家希望孩子们学习相同的知识,再通过高考将有能力的人筛选出来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最有利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培训机构不大可能自己去培养高质量老师。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最高效的办法就是从公立学校挖优质的教师。当高质量老师都到了培训机构,那么,家长就要花好几倍的学费才有可能遇到好老师。当教育资源与家境形成高相关,有钱人就垄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不是预测,在美国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就是本书作者所忧虑和恐惧的。美国的豪门往往三代都是名校,普通学校基本只教维持生存的技能。目前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趋势,毕业于985高校的大学生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大中城市的学生比例逐年增高,因为大城市的教育水平本来就高。再叠加各类的教育培训机构,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下层上升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窄。那么叫停校外培训就能够实现完全的公平吗?这个也许很难,最后依旧会有人不惜血本选择一对一的家教,而这是韩国已经发生的事实——持续向顶层集中。追求公平的本质就是对抗这种趋势,这个过程一定会非常艰辛,也会充满着波折。我们国家尽量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这个初心一直都没有改变,政策的出发点也是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我们的高考和教育制度依旧是这个蓝色星球上少数教育公平的晋升通道,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好这样的通道。

有时候,我会想,何必那么累那么焦虑呢?过平凡知足的小日子不好吗?可是,一次疫情,或者一场奥运会,甚至一次洪水,就足以证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强大和繁荣,才是硬道理。

其实,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总会有筛选一部分人使其成为精英,也会淘汰一部分人使其被时代抛弃。我们的国家在努力为孩子重塑教育,而我们每个人,也要做点什么,开动脑筋,放开双手,去创造、去探索、去领导、去奉献,不辜负盛世,与之共舞。

未来永远在等待人才,就如狄更斯在《双城就》中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时代,应该是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创造的美好时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