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文,《炊烟起处是故乡》,说每次望见故乡的炊烟,就闻到了安宁、祥和的味道,心里就感到暖融融的。
是的,镌刻在脑海最深的印记,就是故乡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早晨的炊烟在霞光里氤氲,天空湛蓝,炊烟轻盈;中午的炊烟在白日照耀下,看不见了形色;傍晚的炊烟在余晖下缭绕,加深了暮色。伴随着炊烟,飘摇着馒头和菜的香。
之后,是一声高过一声、此起彼伏的让家人回来吃饭的喊声。在早年的记忆中,家乡的影像就是炊烟,这种情景弥漫着温馨。
除了炊烟,还有鸡的啼鸣、猪的哼唧、狗的吠叫,以及拉车、犁地的牛马的哞叫,它们奏响了乡村交响曲。
再延伸开来,是村边的景物:春天有飘香的油菜花;初夏有绿油油的麦田,五月有起伏的麦浪、打麦场、麦秸垛;秋天就是成熟的玉米、谷穗、棉花、大豆了。当然,村边的枣树已红满了枝头。
这些镜头组成的胶片,就是故乡的视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
在煤气灶、电磁炉替代了柴火,大型机械替代了牲口、犁舥,散养的鸡鸭只在养殖场饲养,没有了炊烟,没有了吃饭时的呼喊,没有了马的嘶叫和牛粪的热烘,看不见了麦秸垛、高粱杆的今天,对故乡的念想是什么呢?
有人说:房子高了,一半的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通讯发达了,电话线、网线以及其他什么线如网织一般;果树多了,除了以前的枣树,有了核桃树柿子树樱桃树;汽车增加了,除了面包车,有了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小轿车;有了休闲去处,有村民活动室,有街心小公园……
还有人说:乡村宁静,太多的人进城居住和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白天的街上看不到多少人,到了晚上更加静谧;乡村干净,有了专门的清洁工,街道洁净,墙面粉刷一新;乡村自然环境好,出门就是满眼碧绿……
都对,他们说的都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乡亲们生活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文明程度提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还享受着交通、通讯等带来的方便。
但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要找一个能代替炊烟的标识。提到故乡,首先会想到什么,最让人念想什么?
有吗?
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想了又想。绞尽脑汁后,茅塞顿开。如今,故乡让人念想的是城里人引为稀罕的野菜和其他绿色食品。
吃多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把眼睛盯在田野里的野菜。第一场春雨刚下过,畦边、垄沟、漫坡,就萌生出翠绿的荠菜,他们开着车,满地寻找那一株绿。铲子轻轻铲下去,带出湿土和泥腥。然后又有了茵陈、曲曲菜、蒲公英,还在盐碱地寻到了很少见的羊角菜;到了夏天,扫帚苗、杏儿菜、马儿菜,成了盘中餐:秋天,地里的红薯叶、红萝卜樱成为做蒸菜的主材。
故乡的亲人、邻居,知道了这个嗜好,就代他们挖好了,然后一袋袋送进了城里;家里人熟悉地块,能找出最嫩、最肥的那株绿。一晌的工夫,能挖两大包装袋。
城里人不会让故乡人空着手回家,给他们带回两瓶酒,拿几包烟,还有没喝完的茶叶。
野菜只是个引子,老家的人还会把刚碾好的小米,刚摘下的蔬菜,才扬净的绿豆,新磨的玉米面,给他们捎来半袋。小米黄灿灿的,玉米面黄灿灿的,菜上带着露水。那个新鲜,那个诱人,早已把人的胃口吊足。如今超市里什么都有,不一定不新鲜,也足以买得起,可人们就认定老家的好,吃起来放心,喷喷香。
后来,人们不满足于、或者说不愿意再麻烦亲人,也是想回归、体验早年的农村生活,就去村里租半亩地,种菜,种瓜、种果树,不打药,不施化肥,百分百的无公害。成本再大,毫无怨言。
更有人租住在了村里。他们在院子里种上丝瓜、眉豆,搭起了葡萄架,到了夏秋,满院的翠绿,满院的绿荫,满院的果实,满院的凉意,满院的欢喜。
哦,故乡的炊烟没了,故乡的绿,故乡的黄,故乡的情还在。故乡,仍有牵挂,仍有联系,仍让人心向往之。不过,我的心里存有不安,将来吃够了野菜,不再以小米为优时,替代那株绿、那袋黄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