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与《传习录》几乎无人无知,无人不晓。完整地自读第一遍,摘录一些印象最深的部分。此书也是王阳明弟子记录的。名字取义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传不习乎”。“传”为老师的传授,而“习”是弟子的实践,见习。所以这本书,是一本教人如何实修的真学问教材。全书主要讲解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系辞&文言》《孟子》《尚书》等儒家经典中关键的如何修行的问题。所以,如果能通读或熟读并理解这些经典最好。特别是真正修行实证一段时间再读,可能更好。
摘抄:
1.心即理。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知行合一。
4.身之主宰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5.“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
7.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8.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9.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0.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1.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后进。……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1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1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5.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16.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17.“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18.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
19.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人存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余道有生知安行、学之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
(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讲到凡人如何可以为圣贤。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存自己的天理就好了。不是人人要做一把手领导世界。只要自己心存天理做到自己的惟精惟一就好了。心里顿时轻松了,觉得成为圣贤也不是不可能了。)
……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0.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知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
2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心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工夫外好。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勿助勿忘。
……故立志贵专一。
22.……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23.当人问道阳明先生与朱子观点不同的时候,他这样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直心见道,真的学问,就是要以直道之心直言。在生活中,有几个人能“致良知”而不畏权威,敢于说真话呢!这才是“真人”“至人”。)
2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放之四海而皆准。
25.蒙以养正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以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6.教约:
每日清晨,对揖毕,以次询诸生:爱亲,温清定省,步趋礼节,言行心术。务要以实对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25.每日工夫:考德,背书诵书,习礼或作课仿,复诵书讲书,歌诗。
26.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为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27.……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实无无念时。……无欲故静。
……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26.用功久,当见之。
27.寻天理——致知——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真诀,“致知”实功。……初犹疑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28.“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
29.做法官如何格物,阳明先生说:“……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
29.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30.我辈致知只是个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
(对己求,对人施,都要循序渐进。对自己要求过高,易知难而退;对他人给予过多,也容易失去。历历在目,警示如昨。)
31.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32.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33.……善恶只是一物。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间耳。
34.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人自累于得失耳。
35.当人面对状态起伏时,阳明先生
又曰:"诸君工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工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工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工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工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36.致良知
37.一友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8.关于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一体: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39."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4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1.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傲慢不可有,谦下时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