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运动”(拔苗助长是教育方法)希望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强儿童的语文能力,二是提高儿童的道德情操。先说品德教育方面。在这一点,中西方教育的祖师爷们倒是不谋而合:二干五百多年前,孔子及其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培养品行端正、具有美德的人。这之后的二千五百多年里,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但是教育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不同的是教育手段:中国强调的是信奉权威和灌输经典,西方采取的是平等启发和耐心诱导。
差别来源于对待儿童的态度。引用一位妈妈的发言:“这涉及教育实施者的基本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还是一颗种子?是由成人把知识印上去孩子就学会了成才了?还是需要成人做更伟大的工作——创造孩子成长的环境,使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根据自身心智发展要求来成长?"
根据心理学家们几个世纪的研究,道德感的本质根源在于儿童天生的秩序感,也就是儿童对标准和原则的认知。不到一岁的孩子已经具备秩序感,一岁半左右的儿童懂得行为产生的后果,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具备对他人的同情心,这些都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其萌芽远远早于儿童语言和运动能力的成熱,因为这是关联到人类生存的社会化进程。儿童从生理结构上就已经先天准备好接受标准…所有的儿童都具备识别好坏情况、行动与后果的能力。哲学家休谟说,道德感是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身体与秉性,只要人类思维不被疾病和迷狂所扰,就不可能将其铲除或者毁坏。
心理学家还发现,对于标准和原则的认知,并非灌输的结果,也不是奖励与惩罚能够左右的,就好比饥饿与行走一样,它是一种天然的生理反射。然而,道德感的发展,就像运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一样,是分阶段的,不可能提前拔高,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儿童,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自律的人来。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创造适宜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他们度过道德感发育的各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