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见好几个的朋友都在刷《至暗时刻》,说是一部好电影,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便约了朋友一起观看。
这是一部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景的战争电影。而在一片优雅的英格兰黑西装下面,是堪比在战场还紧张的沉重氛围。
影片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讲述了丘吉尔上台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面临敦刻尔克危机时挣扎的内心。他不是钢铁超人,他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是不害怕,但是他依然站立,最终他做出了扭转历史的一个重要决定。
当丘吉尔在重压之下思索着与希特勒和谈是不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的时候,他头脑中两种立场的交锋达到最激烈的高峰。
一方面,面对着前线战场上节节的败退,盟友们全线奔溃投降,身处前线的英格兰青年在敌人的战火猛烈的攻击下一批批地死去。国内有呼声,若是不议和,英军恐怕全线覆没。丘吉尔虽然面对政见不同的对手吼出了他对前线的四千个年轻人的生命负责任这样气场强大的话,但是,事实上,他的心里是没有底的。有哪个人能对别人的生命负起责任来呢?很明显,这个责任太过重大,以至于除了耶稣,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担当得起。
另一方面,丘吉尔的内心其实一贯是主张抗争到底的。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丘吉尔主战的想法一开始并不是理性分析的,更多的是他本人奔放不羁的个性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我们平常可以感叹世事太纷乱,影响了我们的理性思考的话,那么,当时丘吉尔面对的不仅仅是纷乱,更是沉重的如同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砸在脑袋上沉重的铅锤,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思绪如同一团乱麻。他一直在想着,和希特勒和谈是不是他的职责所在,他的这个想法,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内心从本能上还是抗拒和法西斯和谈的。但是,前方战士的伤亡,盟国的沦陷,国内议和派的步步紧逼,使得丘吉尔不得不重新审视源自于内心本能的想法。
他很纠结,他面临的纠结是历史上最大的纠结之一。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画面都很平静,但是从平静的大荧幕画面里流露出来的紧张氛围使我们感受到各种思绪如同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的线头一样纷纷冒出来,无法理出一个头绪。
这个时候,丘吉尔在阴暗的地下室的房间里,靠在那个卡其色的沙发上喃喃地念叨了一句,希特勒想要议和,说明他也害怕。
我认为,这在黑暗的孤独中喃喃地说出来的一句话是整团乱毛线中抽出来的一条,因为抽出了这条至关重要的线索,丘吉尔纷乱沉重的思绪被理清了,乱毛线被理顺了。
是的,希特勒一直推动意大利方面怂恿英国议和,是因为他也害怕,英国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况且,希特勒那时还需要应付其他战场。如果英国奋起抗击,希特勒也感到害怕。
丘吉尔在至暗的独自思索中抽出了这一条思绪,仿佛明光照耀。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国王的支持,民众的支持,这来自高层和底层的支持仿佛证明丘吉尔的窥探到希特勒的恐惧是正确的一般,给丘吉尔这个害怕得发抖的老头注入了一股坚毅勇敢的力量。
影片以丘吉尔发表了一通铿锵有力的主战演讲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他离开了下议院为结束。丘吉尔做出这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影片结束在这里,貌似是一个重大的胜利,而事实上,英格兰的苦难才刚刚开始。之后的战争给英国人民以及所有被战争波及的世界的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影片最后,丘吉尔的那句名言说的:Success is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宝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正如丘吉尔打电话给前线的将军,为了缓解紧张的氛围,问他是否在看圣经《出埃及记》,是的,《出埃及》是一部挣脱奴役走向自由的书,预示着英国上下的民众并不愿意当亡国奴,而要像摩西一样奋力抗争;而当摩西分红海,带领以色列人彻底摆脱埃及人的追捕的时,这不是一个伟大完美的结局,事实上,这才是一个开始,以色列人将会遇见许多的艰难和挣扎。正如影片在丘吉尔离开的坚毅背影中结束,而在那个黑暗的历史时期,英人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最后,我放一张真正的丘吉尔鲜肉时期的照片,让你们流流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