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本书叫《80后崛起,我能》,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体育界、演艺界、文学界、商界的80后代表人物,李想、陈曦、茅侃侃、高然、戴志康是商界80后的代表。从书籍的出版时间至今也有将近10年的时间了,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然和戴志康陆续投入投资行业,李想坚持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今年年初茅侃侃的自杀事件。曾经的“京城IT四少”不再完整。
李想,高三就投入投身互联网创业。1998年,他申请注册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叫显卡之家,很快在同类信息的个人网站里排名第一。后来辍学后成立了泡泡网,2006年日访问量超过千万,在全国IT专业网站排名第三。2005年汽车之家成立,风光上市之后也陷入了资本的漩涡。2015年卸任汽车之家总裁,并创办了车和家。2018年3月22日车和家宣布完成3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成立两年半以来累计获得融资57.55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宣布与滴滴出行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并组建团队,通过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出行产品及服务,共同探索未来出行。
这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了,虽然一直在路上,但从一定层面上来讲他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相比BAT等高大上的氏系集团,他的经历多了几分地气,也许对于刚投入创业大军的奋斗者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是他10多年创业鏖战的经验分享:
三次创业心路变化,阶段式突破管理瓶颈
整个创业经历其实就是自己的成长过程,当时没感觉,重新复盘每个阶段还是有明显的变化的。
第一次创业做泡泡网,作为技术发烧友,那时候认为自己的技术最高,脑子里管理没有概念。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专业,还能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最好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对团队不信任,觉得自己特别牛。然而最悲惨的遭遇是,你觉得自己很努力表现很好,但是忽然有一天公司里90%以上的人在一天全离开了。其实是我完全不懂管理,永远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所有人都得按我的一样做,只要做得不一样,我就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团队全走了,那时候我就难受了,看管理的书,德鲁克的那些书,慢慢地研究怎么去管理,学着怎么去沟通。但是回过头来想,那时候市场竞争不激烈,犯了错误还能活下来,如果今天是一个创业者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再也没机会了。
第二次创业做汽车之家就有了很大变化,判断自己只是很专业很牛其实没有用,要在不同的领域找到能够胜任的人才。能胜任我就自己来做,不能胜任的就找到能胜任的来做。在第二个阶段中,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个非常善于管理的人来管理公司,我就能比较好地管理用户和产品,同时又能跟他融合非常好,去向他学习管理。比如怎么建立文化,怎么有效分配目标,怎么管HR体系。
但是第二个阶段,互联网公司跟汽车相比,复杂度还是没有那么高。我们很多时候选择了有条件的信任。其实信任能力最后是一个衡量管理者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信任只是一个起点,有更难的东西要去做。信任谁都会,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信任以后就发现慢慢就变得不信任了?因为他没有系统来支撑,支撑信任还是要有系统的。信任一定是有代价的,但是我的收益只要远远大于代价,我就愿意选择信任。如果半信任半不信任,其实活得很纠结。团队里有合伙人,有靠价值观驱动的人,有靠使命驱动的人……我们重点就是抓这三类人。回过头来看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能运营什么样规模的一个企业。人的能力成长跟企业发展,可能时间有一些差异,但是会正相关。
第三个阶段做车和家,会发现复杂度还是太高了。我们的团队来自国内外的车企、互联网、消费电子、线下销售……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用第二个阶段的方式来管理,一开始没有问题,但是到后面再往上是上不去了,所以又得倒逼着自己去调整管理方式。
拼命想办法研究外部更大规模的企业是怎么去做的。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更多地去读曾鸣的东西,还有看很多的书,想办法从身边的朋友了解经过这些阶段的企业,他们是怎么来做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跟自己的东西去结合,考虑有效性。这个过程其实是不舒服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没有办法跟所有人去讲,你可能跟团队的一些人去讲,比如合伙人或者是HR去讲我们遇到问题目前需要解决。
每一次你都是一直往前走,终归有一天你忽然就明白了我们要迈的这个坎是什么。很多时候可能生活也会给你一些暗示。现在上千人的管理对我们不是问题,但是我们要能想象到五千人甚至是一万人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你今天就得想象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一些苗头,你怎么有效去解决。
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管理方式,归结成具体的执行方法给所有的在路上的创业者
第一个阶段永远就是一个指标——用户,我们所有讨论的问题都是用户。到了汽车之家阶段,最重要的一个能力——第一,是要直面问题,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都希望绕开问题走;第二,针对这个问题找到真相,一定要找到问题的真相。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因为很痛苦。但是你习惯了,变成一个受益者了以后,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问题的真相找到了之后,其实相对而言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我们遇到各种问题的处理的方式。
第二阶段,了解真相以后,建立一个能够支撑挑战系统。其实没有永远完美的一个结构,所有的环境都在发生变化。系统搭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搭建这个系统里面其实对我们启发最深的还是阿里。其实回过头看,阿里并不是牌桌上牌最好的,但是它发展到了今天。打造一个可衡量的成长型组织,其实是一个百亿美金规模企业的必要能力和条件。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体系,只要它的行业不太差,剩下不需要靠运气。变成千亿美金我觉得是有运气成分在,但是变成百亿美金,管理和努力到位其实就可以了。
什么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给自己员工用的系统,跟给用户用的系统一样好用,但这几乎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得到。两者搭配,最后我们收获的是一个可衡量的成长性组织,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成长。系统包含软和硬两方面。多数做得不错的公司都有价值观,它是一个尺子,解决怎么做选择、怎么看待人、怎么去做事。另外一个重要的是硬的系统,把我们所有人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有效的透明,把我们的整个授权体系建立得很完善,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数字化管理起来。如果没有这些系统你是没法产生信任的,你的信任就变成了放纵。核心是对人信任,但是我们所有人有授权有资源,然后资源最大化地去管理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吃的亏会帮助我们成长,但是今天更多的年轻人是由于他做了正确的事情,做了正确的坚持所受益,他获得一个更大的成长速度,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靠吃亏才能成长。当这个体系建立完以后,最核心的关注不是这个业务怎么样了,而是团队成长的速度怎么样。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团队成长为什么样的团队,100%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很公平的一件事情。
第三:“品牌不能决定销量,但是品牌能决定利润率”。在执行上,很早就要做出品牌价值,用户对你的理解和你想要塑造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两者重合越多,你的品牌价值其实就越高。比如车和家内部定义的品牌价值是:极致品质,极致便捷,还有安全可靠。这是一个判断标准,我们做任何的东西如果跟这三个东西不相符,就是不对的。
作为早期公司我们又做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假设,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新的造车企业,我们只有商标,没有品牌。很多企业一上来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它假设由于它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塑造接近了某个品牌,就认为自己的品牌价值等于某个品牌。我们在做汽车之家的时候,也能看到各个行业里无数这样的公司最后都栽了。因为这个假设一旦错了,你后面所有的东西都错了。早期必须得依靠特别强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形成爆品。早期除了产品以外,价格也要绝对有吸引力,获得最多的用户,让产品成为爆品。
个人感悟或者经历的一些总结:
那些最重要的可以成就你的优质能力,都是需要吃很多的眼前亏,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拿到成果,成果达成的收益也会远超你的想象,并帮助你继续的坚持,形成信念,甚至信仰——比如:信任、责任、有原则、独立思考、长远价值、客户为中心等。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起点未必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最终去向哪里。
结语
李想并非精英出身,也因此他的身上呈现出一种旺盛的自我进化能力,他对于一些公司发展上必经的挑战有着一些与人不同的预设逻辑,打动我们的是他的演进能力与意识。出身于草根而对自己又有所要求之人,往往比精英更可怕。因为他们深谙系统的强大,知道系统体系演进的重要所在,但又不故步自封,时刻谨记进化的力量,无论是自我还是组织。也正是这些力量,让我们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