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与流浪人生。
(阅读时间约4分钟总计1200多字)
昨天下午的四点半,我走出影院,手里还揣着3D眼镜。蓝天白云,微风袭来树荫左右摇晃,鸟啼萦绕着我,阳光普照,和电影截然不同的现实场景令我的思考夹杂一丝疑惑:人类文明将导向何处?也许人类文明终将导向黑暗,亦或是称霸宇宙。
纵观电影全局,在特效方面确实没得黑,除了上海东方明珠塔渲染差强人意,其他的场景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相信:曾几何时,中国的特效大片俨然在众多国外进口的好莱坞大片中开拓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剧情方面,不足的地方是有些郭帆导演的锅,例如机关枪扫射的片段想表达人类对于即将将自己家园毁灭的星球的愤怒,即使再厉害的机枪,再多发子弹,木星依旧这么庞大,充满了毁灭性,人类此时的渺小就自然流露,但是那个片段足足有半分钟多,对于剧情发展确实没有很大的作用,即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人类的地位。还有最后韩朵朵那段请求支援的独白,导演与编剧应该想给观众展现出她的成长——从一个嚼泡泡堂上课放荡不羁的女生转变为了为拯救世界作出贡献的关键枢纽,出发点是好的,也有前后呼应: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居然有些感动,但颇有些生硬令我难受。片中的bug常有,但不影响总体观看,在此也不一一提及了。
我不是原著党,也不是三体党,更不是大刘的粉丝。选择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朋友圈里边的口碑都很高,比起一些臭鱼烂虾在某瓣评价一星,我更愿意相信我的朋友。40.9元的票价比以往春节档的电影票价要高150%,我还是用马爸爸的优惠价买的。它的质量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如果非要量化评价,我会给它8.5分。
电影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存亡。人类不过是宇宙一条时间线的一个小节所存在的生物,面对浩瀚而磅礴的世界都显得吃力,人类会被寒冷冻死,被重物压死,许多事物都可以轻轻松松解决人类,我们为何而活着?人类是畏惧死亡的,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 不明白死亡后,我们将去往那里,这种未知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却又不得不触碰,活着成为了唯一出路,于是这一思考反复利用就成为了宗教。回归电影原著: 地球流浪计划分为5个阶段:
刹车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逃逸时代:开动发动机,是地球达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流浪时代1:加速,飞向比邻星。
流浪时代2:中途恢复地球自转,开始减速。
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也许这也恰巧是人生所经历的呢?我们姑且称它“流浪人生”计划:
刹车时代:在一个生命诞生后,上上代人的流浪就停止了。
逃逸时代:开始不甘于世界的框架,自我逃逸,妄想跳出格局。
流浪时代1:四处碰壁,路途艰险。
流浪时代2:厚积薄发,流浪人生即将结束。
新太阳时代:人生进入最后一条轨道,期盼这新生命的诞生,开始新的流浪。
最后引用陶渊明的《人生无根蒂》作为结尾,纪念电影中流浪的地球与人类。
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