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再恩爱的夫妻都有100次想离婚的冲动。
情绪
前段时间,我跟队友带着孩子去旅行。其中有一站是他要去会他的大学同学。老同学在一起,难免有说不完的话。以至于拖到很晚才回酒店,孩子因为太累和要拉粑粑烦躁不安。当回到宾馆的时候,有一瞬间,我觉得我跟这个人再也过不下去了。当时脑袋里,充斥的全是对方的缺点,不体贴,做事不周全,不关心小孩等等。一直在想,我当初怎么就选了这样一个人呢?争吵一触即发。可是因为不想折腾孩子,我还是忍住了,将一切都收拾好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我愤愤不平地开始控诉前一天的不满。但是可以很平静的将事实陈述,分析原因,希望其下次不要再犯。一场可能会引起大战的事件就这样平静翻页了。过了两个星期,再回想当时的事,那些细节似乎都变得不重要,他依旧是我觉得对的人。
其实夫妻之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一个小小的导火线,可能就会对队友极度不满,会暴怒,想发泄,不顾后果的翻旧账,甚至想离婚。这时是我们的动物脑在主导着我们的情绪,而不是理智。这时做出的决定,可能会让我们后悔终身。如果我们能像《爱情公寓》里悠悠与关谷的存档暂停桥段将时间暂停呢?
情绪理论
正面管教课程中,经常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大脑盖子是不是打开了?了解含义后觉得,这个描述非常的形象。
这句话是来源于《由内而外的教养》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掌中大脑”理论。理论用非常形象的手来代表抽象复杂的大脑。当你伸出手掌,掌心靠近手腕的地方就是脑干,那里负责我们的呼吸、心跳,被誉为“生命中枢”。把大拇指弯向掌心,大拇指代表中脑,这是情绪存储的地方,比如恐惧、愤怒、疯狂,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然后,我们将四指合拢,成了一个拳头,这代表着我们的大脑皮层。拳头的后面是感觉中枢,接受和调节来自我们感官的各种信息。拳头的前面,也就是大脑皮层的前面,就是额叶,是用来思考的。而手指甲的部分,代表着前额叶皮质,它与中脑、脑干的位置非常靠近。前额叶负责控制和调节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等。
当成人生气的时候,大脑就如手掌的四指张开,露出脑干与中脑。这时主导情绪的是我们的动物脑,不再理智。而孩子因为具有镜像神经元,会向镜子一样模仿着成人的大脑,也将处于“开盖”状态。成人要做的是,如何将大脑盖子合上然后再来与孩子解决问题。
而有意思的是,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也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大脑理论。他将大脑描绘成一座两层小楼。一楼包括我们的脑干和边缘区域,掌管着我们的本能反应,包括:呼吸、眨眼、心跳等基础功能,以及恐惧、愤怒等强烈情感。二楼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组成,掌管着我们的高级反应,包括:思考、记忆、想象等。
当成人或者小孩处于负面情绪时,我们的一楼就相当于被垃圾堆满。此时,根本无法走向二楼,理智的思考。在二楼与一楼的楼梯上还住着一个“守门员”——杏仁核,它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与恐惧。当刚到危险时,它会直接接管上层大脑。
如果外人采取错误的方法,只会在一楼塞入更多的垃圾。正确的做法是接纳感受,这个方法就会如吸尘器一样清理大脑一楼垃圾,让我们回归理智。
情绪理论之间的区别
把两个理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共同点:都是在阐释关于负面情绪时大脑机制的理论。动物脑的时候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
区别:1、对象不同。掌中大脑理论更强调的是成人的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两层小楼大脑比喻对象是所有人,侧重于如何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2、作用不同。掌中大脑理论因为手的参与更适合作为一个工具,而且非常具有操作性。而后者,是适合理论描述。
3、解决方式不同。前者解决方式是让自己冷静,强调自我恢复。后者解决方式是他人主动接纳感受,强调交互。
情绪处理
将以上两个理论综合一下。
如果是我们自己有负情绪,意识到后或者被提醒后,给自己冷静时间,将盖子合上再来解决问题。
如果是我们的孩子还是队友有负情绪,我们可以先接纳对方的感受或者让其先去冷静一下,恢复后再解决问题。
这正如电视桥段里的,将一触即发的争吵暂停,过段时间再讨论。既能就事论事,又不破坏感情。方法虽简单,但做好仍需不断的修炼!
2017年,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