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字如其人,其实不是说你人长得好看字就写得好,也并不是说你字写得好,人就长得好看,或者说字和人的气质关联性大,更不用扯上人品一说,历史上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敢恭维的人比比皆是,诸如蔡京,秦桧,康生之流,字可在其时代数得上号。
字写得好,一因爱好,而因环境影响。以王羲之家族为例,因为同处他们那个家族,文化风气趋同,加上整个家族权势较大,所接触的圈子如果都是文化圈,比如家族的人一起讨论后辈才能时候,将字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那么在教育后辈时会对这方面比较注重,所以王家不仅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家族的王导,王敦也都是留名的大书法家。同样后世也有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以上说的是风气影响。当然,在这样风气影响下,有爱好写字的人概率上会多一些。
除了风气就是个人爱好了,任何艺术类的东西,天赋异禀的人不在少数,写字亦然。刚上学,学握笔普通人得学很久,学不好的甚至长大了握笔都怪怪的。有天赋的人一会儿就会了,写横竖笔画的时候很快就稳稳当当。所以假如真的不那么对某方面有强烈的喜欢,硬逼着去学是很不开心的。
话说回来,对于国人来说,字迹的好坏对应试还是很重要的。
高中的时候,我亲身经历,那时候还没有流行机器扫描后改试卷,也是统一糊名后改,尤其是语文这种大面积写字的科目。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老师改卷子,翻到一篇字迹很好的作文,老师直接印象分就有50分了(总分60),再看题目,论点啥的,加点文采,直接55+。这位同学我认识,他平时的字就写的非常好,所以字写得好,在考试中是很有优势的。
那么,如何练得一手好字呢?如果要求不高,大多数人经过正确的训练是能够写得不错的。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去买字帖来写,那时候市场字帖被庞中华,田英章占据。说实话,庞的字其实不是很适合学生,所以最近几年市场在缩小。田的知名度很大,钢笔字帖还是可以学习的。
古人将写字学习笔法,字法,章法。就是笔画写法,间架结构,通篇布局的意思。要写好字,必须从每个笔画写好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笔画就是基础,也是好材料,所以有的同学直接买本字帖,直接跟着描红写,徒有其形,提起来一看,笔画柔弱,离开了字帖,又变回原样。
入门级选字帖,必须要选那种讲笔画的写法的,笔画写好了,例字应用,然后举一反三,勤加练习,熟能生巧,慢慢的就形成机械记忆了。当然对写字有更深追求的,那就需要研学古帖,提高自己的审美。看的多了,自然追求的层次不一样,打开眼界,字的样子也会随着你的追求而提升。
所以,练字绝不可以囫囵吞枣,需要讲方法,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