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出去吃饭,邻桌是一位年青的妈妈带着她的儿子还有孩子的奶奶也在吃饭。小男孩大约2、3岁,因为菜还没上,孩子就拿着筷子使劲地敲碗、酒精炉等,而且越敲越起劲。
年青的妈妈想阻止,把孩子往座位上摁,但是孩子根本不听,站起来继续敲。妈妈又把碗往远处推,孩子立即“哇哇”直叫,于是孩子的妈妈又把碗送到孩子手边继续敲。可能感觉这样敲影响了周围的人,孩子的奶奶反复念叨:“不能敲了,敲碎要赔的!”然而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还在不停地敲,直到上菜了,才消停了一会。
人们常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时我就在想:这个孩子将来到了学校会是怎样的一个学生?我们的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我行我素呢?
首先,没有天生就不听话的孩子。当孩子呱呱坠地,他们先用自己的哭声与这个世界交流,逐渐地,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行动,语言,观察与这个世界交流。孩子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决定了他们将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
其次,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就那个敲碗的小男孩来说,敲碗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敲击不同物品发出不同声音产生的好奇,或者是用敲击的方式赢得大人的注意。在等菜期间,三人之间没有多少的交流,无事生非也在情理之中。在我要离开的时候,另外一位年青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来吃饭,这位妈妈一直在看手机,两个小女孩百无聊赖地等菜,一个小男孩就用筷子反复戳消毒碗筷外面的密封膜,弄的“啪啪”直响,小男孩哈哈大笑……如果家长能提前考虑到孩子等餐的无聊,带孩子玩个小游戏,讲个小故事,哪怕就是敲盘子,轻轻地敲,在不干扰其他人的情况下,还能让孩子接受一下科学的启蒙教育。
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显然影响了周围的人,家长就应该有效干预。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位孩子家长的做法。年青的妈妈首先把孩子摁在凳子上,接着把碗往远处推,这些都是消极的预防措施,孩子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没有感受不良行为的后果。其次是孩子的奶奶,她给出了“不能敲”的要求,也给出了敲盘子的后果——敲碎要赔。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发现这样的干预也是无效的,因为“敲碎要赔”,对一个2、3岁的孩子来说“赔”是没有概念的。
有效的干预应该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并且是要承受后果的。比如,“宝宝,如果你不停地敲碗,饭店的阿姨就不欢迎我们来吃饭,我们就要回家了。” “宝宝,敲碗影响了周围叔叔阿姨吃饭,如果你继续这样做,妈妈生气了,晚上就不给你讲故事了。”如果是孩子的爸爸,直接警告,甚至让孩子罚站几分钟也未尝不可。
这其实就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后果法”——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现实中,很多家长有这个想法,但是往往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思想不统一,最后不了了之。比如爸爸要让孩子承受错误的后果,妈妈不同意。即使妈妈同意了,爷爷奶奶不同意。——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隔代教育很难成功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庭教育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和责任感。无论对与错,“我”总是有理;无论别人怎样,“我”不能吃亏……
现在“还教师惩戒权”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实最该拿起“惩戒权”的家长。让孩子从小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老师又何须争取尴尬的“惩戒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