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讲 | 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这一讲可以结合前两讲中的「公平与效率」与「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两点一起思考,都是在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带来的后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薛老师在这一讲中用了四个小标题,我觉得这四个小标题就足以解释本讲的全部内容。这四个小标题分别是:「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清晰明了的四句话,总结了我们当下遇到的大多数社会问题的原因。「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这两句话更是让我深以为然。一个坏人再坏,只要他是个坏人,我们都会对他的所有行为有所警觉,从而把他的危害降到最低。但是好人不一样,我们很难去责怪一个事事为你着想,对你好的人。
这突然让我想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真的好,处处为孩子着想,却没想到最后孩子往往不领情,父母感到委屈,孩子更委屈。让人想到网络上那句经常被提到的「伤害你最深的往往是最爱你的人」。这个话题太敏感,我们换个话题聊聊大奸雄曹操的《求贤令》,这篇雄文很值得一观,写的情真意切洒脱清峻,突出了曹操「举贤勿拘品行」的求才若渴之心,据说「唯才是举」一词就是从中而来。但是这种「道德无用,唯才是举」的观点却不得不说,十分令人诟病。突然发现这个话题也有点敏感……大家可以搜一搜这篇文章,再结合一下历史上很多清官名流的历史故事,思考一下「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这两句话背后引申出的含义。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很容易就想到,国家出台个法规政策就好了,这事就解决了。于是立法出台了,拥护者拍手称快,但是结果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吗。为了节约用电号召发起关灯一小时,结果增加了电厂的负荷。薛老师在本讲中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经济学家觉得法律通过了,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冒号。为什么?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局面、事态的走向,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不要只想得到那些与我们「事与愿符」的结果,也要开一开脑洞,去想想那些「事与愿违」的结果。当我们学会反思结果背后的真相的时候,就是我们经济学思维有所小成的时候了。
这一讲其实在薛老师的著作《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中的名字叫『区分愿望与结果』,我觉得更贴切与薛老师想告诉我们的观点。而这四讲共同构成了一个小章节『真实世界 | 经济学的视角』,也是薛老师想带领我们进入的一个新世界。很建议大家去购买这本书结合着看,网上也有电子版。明天会暂停一天,不学习新课。明天的笔记内容会分享一些薛老师的一些看法以及下一个小章节的预告。欢迎大家与我一起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