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恐怕是世上最难的一个课题吧!出现在教育上的事情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其实总的来说,不外乎制度化、刻板化的教育与顺从己心的创新化教育之间的矛盾和悖谬。
《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甚至可以说,他的做法有点大胆。在现在学校制度化教育的情势之下,他的“出格”终有一天会为此付出代价。果然,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尼尔喜欢演戏,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基廷老师鼓励尼尔向父亲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尼尔深知父亲决然不会听从自己的想法,第二天瞒着父亲参加了演出并获得成功。基廷老师赞赏尼尔很有天赋,尼尔的父亲则警告基廷离他儿子远一点儿。尼尔被父亲带回家里,父亲义正言辞,告诉尼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上哈佛学医学。想不开的尼尔当晚就开枪自尽了。
也许很多人都会像尼尔的父亲一样认为是基廷老师间接地造成了尼尔的死,确实实际情况也是学校必须找一个替罪羊,而最佳人选就是基廷。但是基廷只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生短暂,花开堪折直须折,要及时行乐,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初基廷老师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带着他们来到了教室之外的纪念堂,面对着橱窗里早已毕业的优秀生的照片,让他们倾听呼吸,教孩子们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基廷老师的课别具一格,他教学《诗论》,让孩子们大胆撕掉书前的导论,告诉孩子们诗是用心写出来的,而非被所谓教条化的理论所捆缚。他甚至让孩子们站在课桌上,教会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在中庭,基廷教孩子们用不同的步伐走路,让自己的步调与众不同。孩子们找到了基廷的年鉴,得知他曾经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并得知他曾经建立过一个“死亡诗社”,也找到了那个山洞,开始青春的模仿与追求。
校长早已不满基廷老师的教育方式,尼尔事件将基廷推向了风口浪尖。在一贯追随着同样的教育论调,几十几百年没有变过的教育规则面前,基廷是另类的存在。
基廷是规则的破坏者。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却也破坏了学校一直以来生存的法则。尼尔的悲剧是顺从内心渴望的创新教育对传统刻板化教育的认输。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所谓内卷,所谓高考工厂,孩子们如果不拼,未来就会很渺茫。人生短短几十年,寒窗苦读到大学毕业,小半生就过去了,但是,残酷的现实又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去拼呢?基廷也没有错,他的观点其实与奋斗一点也行不成悖谬关系。可是现代化的教育方式究竟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方案呢?
我很赞赏基廷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给孩子们指明了人生的航向,这对于一个人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是最可贵的礼物。然而,教育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线并行,才能实现完满的结果。可事实上,现实有那么多的不完满,因此,教育也永远是一个缺憾的艺术。
或许这也是《死亡诗社》这部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未被超越的原因吧!
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
——后记
(11月22日13点写,11月26日晚11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