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读原文
问题:很多人受到自我意识的羁绊,不能无拘无束的行动,怎么办呢?
回答:还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
我们需要从3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假设我只有60分,那么我就诚实的接受60分的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的思考,如何才能够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要分清楚“能够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这一章节我们来讲刚才说到的第2个关键词“他者信赖”。
信用和信赖是不一样的
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想从银行贷款,那你需要提供一些抵押。
信赖是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的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无条件的相信。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假设我们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那么生活之中处处都充满了怀疑,那这样其实对方也能够瞬间感受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的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我们还能够建立起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如果你并不想和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的剪断关系。
问题:建立深厚关系是信赖的重大目标,但是害怕被别人背叛也是一种无法克服的事实吧?
回答:如果关系浅破裂的痛苦会小,但带来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说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不是我们能够干扰的,我们也就可以迈出他者信赖的步伐。
他者贡献
他的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最容易理解的“他的贡献”就是工作,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的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很多富豪已经拥有了花不完的巨额财产,那他为什么还要一直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二、梳理和总结
今天我们阅读的是第5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的前面4个章节。
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情况下过于关注自我,反而束缚住了自己,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去做,怎么办?
解决方案就是共同体感觉,而共同体感觉需要有3点:接纳自我、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接纳自我就是要接纳60分的自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去不断的去精进
他者信赖就是要无条件的信任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加深和他人的关系
他者贡献就是我们通过劳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继而获得“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这让我联想到教育规划师课程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大部分的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而忽视关注他人。
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他不敢举手提问。
聪明的妈妈就没有说回答问题的好处,她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回答问题的话呢,你就可以帮助同学提出他们不敢提的问题,然后帮助老师去完善课程体系,活跃课堂气氛。
而事实上是真的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为了自己我们不会去做某些事情,但是为了他人,为了一个群体,我们就有勇气去做这些事情。
其实,这和我们今天讲到的他者贡献是同一个道理。
三、工具化可视化
自我意识过剩比如开会的时候不敢举手?不敢在人前开玩笑,不敢提问,怎么办?
找到你的“共同体感觉”!
接纳60分的自己,无条件信赖他人,做出他者贡献。
开会的时候不敢举手,我们不从自己的角度去做考虑,我们从他人的角度做考虑,也许我提的问题正好是其他人也想问的问题,也许我提的问题正好能够帮助他们梳理整体的内容。
暖阳(nuany510)邀请你
和我一起,共读100本父母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