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董竹君女士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这种态度。
最近读了董竹君女士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扉页上如此写到“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传奇,一位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麦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锦江饭店。”,董竹君女士的一生充满磨难,她坚韧不拔和追求独立自我的灵魂一直引导着她不断突破和成长,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原有的命运,最终达到自己真正心向往之的地方。读其一生,有几处感触颇深。关于女性追求自由之路的思考,第一次“跳出火坑”逃出青楼获得人身的自由,第二次“跳出火坑”逃出封建家庭并打拼创业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第三次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夏之时释怀,与自己和解,获得心灵的安宁,通往灵魂上的自由。具体分析如下:
(1)第一次“跳出火坑”--逃出青楼获得人身的自由。因家庭贫困,无钱为父治病,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在卖唱期间发现自己“长大了”,面临被迫卖身的风险,她没有像当时青楼里大部分同样处境的姑娘一样选择自怨自艾,然后可怜的接受悲惨的命运,而是开始积极主动寻找自救的办法,观察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选择了进步革命党青年夏之时,设计出逃并于15岁嫁给27岁的夏之时,成为督军夫人,留学日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对于15岁的少女来讲无疑是壮举,不仅跳出火坑,而且选择的是让自己生长的道路,获得人身上的自由。
(2)第二次“跳出火坑”--逃出封建家庭并打拼创业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嫁给夏之时并育有三女一男后,因与夏思想上出现分歧,且不堪忍受夏家封建大家庭的重男轻女思想,还有最重要的夏对自己的控制欲导致的家暴行为等,选择离婚,离开物质优渥、人格受限的夏家,带领三个女儿在上海独自打拼。董竹君女士的创业史中充斥着战争、流亡、负债、牢狱、冤屈等等,其间董竹君女士真正做到了能屈能伸,左右逢源,随机应变,临危不惧,审时度势,完美诠释了女性的“韧”性。董竹君女士面临绝境时常说的几句话“随机应变吧”、“走一步看一步吧”、“硬着头皮上吧”、“总会有转机的”等等,都透露出她永不放弃的信念,也支撑着她战胜一个有一个困难,相信这是其一生最成功的一段经历。
前两次“跳出火坑”的成功经历让我们敬佩董竹君女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困境时能够从自己现有维度外的世界寻求答案和自救途径,不让自己局限于眼前的“杯中风暴”中,跳出青楼的方法在青楼外面,逃出封建家庭的途径在婚姻外面,这是多么高明的破局思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只有站到眼前困境的外面,才能寻到突破的途径,使可怕的风暴化为一阵微风,获得微微一笑的可能。
(3)第三次获得心灵安宁,通往灵魂自由。首先简单分析一下董竹君女士和夏之时先生的背景。
董竹君女士,童年及少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过太多的贫困和苦难,被迫入青楼卖唱,这些都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痛恨旧社会,深知金钱的重要性,明白并践行自强自救,和广大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的共情。
夏之时先生,从小生活在封建中产阶级大家庭,留学日本,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进步革命党人,其胆魄壮举成为一方军阀,开始对革命满腔热情,后经历国民党内部腐化,逐步失望并同化,期间力破众异,迎娶青楼卖唱女董竹君为妻,并送其赴日本学习,且未再娶其他妾室。
两人感情开始于董竹君的危难时刻,互相的心动、不平等的背景等、懂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夏对爱人的占有和控制欲同时存在,互相碰撞,这种碰撞首先把他们带入婚姻,然后又不可避免的把他们带入离婚。
个人认为两人婚姻的结合、破裂更多的是一种“缘起缘灭”,不应该过多的争执哪一方的对与错。纵使后期夏在子女教育等方面和董出现巨大分歧,夏对董竹君女士甚至做出了家暴等难以原谅的过分行为,这都掩盖不了夏初期对董的爱、培养和帮助。董竹君女士后期创业的成功或许也离不开夏之时为其带来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际关系的帮助。
虽然董竹君女士在自传中一再表达自己对夏之时的不满和愤怒,但是后期董竹君女士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我想这才是董对夏感情最真实表达,生命的最后与这段感情和解,获得最终的释然和安宁,通往灵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