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寞冰儿
01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在网上流传的《见字如面》节目中蒋勤勤深情朗读过的,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林徽因如是说。
16岁的她,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在那里,她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那里,她认识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来说,多么难以抗拒!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她写过很多情诗。他自然而然成为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年少时,我们总是渴望爱得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可她,在面对一份炽热的感情时,理智地回国。
02
命运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不经意间,你已做出了选择。你永远只能在以后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也许是因为逃避中的期许,冥冥之中,两个人在国内再次相逢。
他们一起参加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时常以书信的形式来往。
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后来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一起担任泰戈尔的翻译。那个时候,谁都无法知道,也许那是最后的美好时光。后来,徐志摩跟随泰戈尔去了日本。
而她的生命,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男人。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林徽因再次出国,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她在求学的道路上并不顺利,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收女生,她不得已注册在美术系,然而一心渴望学习建筑学,于是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再次相见的情景,已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夫妇,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
03
最好的婚姻,莫过于门当户对。
很多人,尤其是沉迷于爱情的年轻人,对“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嗤之以鼻。其实这四个字,细思极恐。试想,两个人要一起生活,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同,教育经历不同,要磨合多久才可以和睦地生活?倘若这两人的原生家庭和教育背景有天地之别,那又如何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三观不同,生活如何继续?
他是曾经做过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的梁任公的儿子,她是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林长民的女儿。门第相当,郎才女貌,遵从父母之命,又有一同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后来,两人在渥太华中国总领事馆举行盛大的婚礼。
梁思成的爱,是林徽因后半生可以依靠的港湾。
而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后来却在去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途中遭遇空难。后来,林徽因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轰轰烈烈的爱情固然刻骨铭心,可细水长流的温情呵护,才是婚姻。所以,面临感情的诱惑,一个女人自己的抉择,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04
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人们依然都会老去,容颜的逝去不可挽回,能力的获得却有迹可循。时光流逝,留下的是历经沧桑后的睿智。
她是民国才女,明明可以靠颜值迷倒众生,却偏偏依靠才学。她是著名的建筑师,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她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
陈学勇说:“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笔者寄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寞冰儿
简介:喜读书,好创作,乐教人,悦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