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预期|你真的发自内心想帮忙吗?你敢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吗?
今天接着来聊聊“预期”这个话题吧。
事情缘起于一个情绪时刻,也是这件事忽然发现觉察记录并剖析这种情绪时刻,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也许可以借此发现更深的自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休息时刻发现一件事儿,想着最近是有调整,这个操作用的还是原来的东西,我就问这是谁负责的,然后准备去反馈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
刚出门正主来了,我刚开口交了下名就,对方就摆手来了一句“不是我做的,别找我”,语气和脸色都不那么让人觉得愉快。
我瞬间有点懵逼,我寻思着自己好像还没事情是啥呢,怎么就这样了?
大脑飞速运转,瞬间想到昨晚问了个事儿对方发火了,“今天好多人来问我这个事儿了,谁谁谁没和你说吗?”
看对方面色不善我就没再说,只说不好意思我刚接这事儿,确实没和我交接这个。
念及此处,我恍然感觉可能对方把昨天的情绪带过来了。
不过想着我本来要做的事儿,就没在意,耐着性子等对方忙完了,打算再问一下,结果还是还没开口说事就被挡回来“这不是我做的……”
顿时心里很愤怒,我这事儿都还没说,你连是什么都没闹明白就连续两次这么回应,真的是觉得莫名其妙。
更让我生气的是,之前对方有事,我还大周末的江湖救急跑来公司帮忙,我寻思着怎么也不至于这个态度吧?
但是毕竟是个成年人,虽然有点生气,我还是控制自己,先劝对方take easy,然后把事情给对方说了,对方才知道我说的原来是另一个事儿。
结束后我又说了句take easy,本来还想再说什么的,但是担心自己说着说着带情绪,就直接出门了。
出门后我心里一直不舒服,因为觉得自己真的是无妄之灾,别人的错都算我头上够倒霉了,关键是,这情绪控制能力太差了吧,至少等我把事情说完呀,事情都不知道是啥就开始带着情绪,我招谁惹谁了。
更关键是我想到之前大周末跑来救急的事儿,我就更不开心了。
合着帮了忙,后面沟通都不能态度好些吗?
当这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很强的预期落空的失落感和一种深深的不值得。
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忽然一个念头接着出现——
似乎,你最开始的帮忙,也不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帮忙,而是隐隐地带着,“我帮了你的忙,那你也得对我有所回应”的预期。
这像极了心理学的一个ABC理论,我为你做了A,你就得为我做B,否则你就是C,而C的指代往往都是负面评价。
换句话说,我的帮忙与付出其实是一种有所期待的付出而非纯粹的付出。
如此一来,当期待落空的时候,自然会出现情绪涌现,甚至因为这个逻辑而出现强化的情绪。
这么一想,忽然觉得,也许不带预期的帮助,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轻松自在。
因为不带预期,所以当下结束就结束,以后的事就另外看待,不再因对方的表现而觉得预期变化,一切都是如实呈现的状态。
顺着这个思路,其实还想到另一层逻辑——
别人找你帮忙时,你敢拒绝吗?
回想我自己,我几乎很难拒绝别人的帮忙请求,哪怕有些事会给我自己增加负担,我有时候也很难开口拒绝。
我回想了几个场景,发现这里面其实也是包含了一种预期,或者说确切点,是一种反向预期——
我们担心因为自己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对方会在我们提出帮忙请求的时候也拒绝我们。
我们不希望有这种状态,所以哪怕难受些,也会选择去帮忙。
想到这里,忽然发现人真的太有趣了。
我们帮别人也好,回应别人帮忙的请求也好,居然大多数时候包含着这种有趣的潜在预期,导致我们做不到相对纯粹和遵循当下的内心去行事发言,而是夹杂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期待与恐惧,如此做出来的动作,或多或少些许别扭。
希望以后可以越来越遵循内心的想法,少一些杂念,把事情看得相对客观独立一些,也尊重对方的选择权,而不把事情串在一起。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