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社,作者 梅绰忠夫
2018/1/14 阅读完毕 2 小时
一本挺有意思的小书,最初在开智公众号上见着,便央国内朋友带了一本过来。
很讽刺的是,原书是日文版,但是因为嫌贵(原版50元左右,而国内20块),结果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
整本书因为是写于1969年,所以里面大部分东西都已经过时了,对我来说就像在读趣闻一样。这些部分我也就尚未带过。
首先,开始介绍之前,得明白全书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智识生产。
智识生产:用我们的大脑,以人们能够明白理解的方式,来提出新的信息。
所以全本书其实就是在讲作者在自己的智识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各种经验。
从记事本开始
最开始作者是从《诸神的复活》中,读到达芬奇会将每天看到所有新奇的东西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大受感动。之后自己也就开始随身带上笔记本,一看到想到新东西,就往上面记。
这种笔记本叫做发现笔记
锻炼准确观察,和缜密思考能力
也是中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但是之后渐渐地转向了卡片。
卡片化
渐渐地作者发现,每次用笔记本记完之后,还得整理成卡片,进行后续工作。之后就想何不直接用卡片呢。
本书关于卡片的部分,可能是在国内被各种文章引用最多的部分了吧。
关于卡片也可以读我这篇文章:笨方法学写作笔记 习题1:选择卡片
首先是卡片的几个关键点:
尺寸:要大,B6。这样才能写比较多东西,让人坚持下去。
纸质:要硬,吸墨能力强。这样我们才能快速书写,经常翻阅。
标题:一定要加标题。因为是为了忘却才用卡片,之后索引简单。
一卡一事
不用刻意去分类
配件:卡片盒用作装卡片,卡片夹用作随身携带卡片。
之后比较有意思的是第六章,读书。
读书的技巧
首先作者提到一点,这也是我在很多地方看到过的,先不管懂不懂,看书的话,先把过一遍再说。这样可以掌握整体结构,以及作者想表达的。
然后读书笔记,先把书读一遍,中间画画线,之后再回来看一遍根据划线地方做笔记。关于划线,也有一些要点。
划线的要点,作者提出一个叫做双重读书法的东西。实际上就是
作者的思路,重要之处。把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划起来。
自己的思路,有趣之处。 把你认为书中有趣的地方,画起来。
文章写作
文章写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归纳总结自己的思路;第二,将归纳总结的思路实际写成文章。
十一章提到一个用纸片来完成写作的小札法:
首先准备很多小卡片
每张一个事项的,把想到的都写下来
然后把相关的集合起来,变成纸片集
然后将纸片集群排列起来,一边看标题,一边思考文章框架
确定好框架后,只要把排好的纸片上的内容一一写下,就成了一篇文章了
其实这个纸片写作和卡片写作很像,只是这里把思路分得更细,加入了纸片集,然后将纸片集按层次排列。
文件整理
像文件整理还有剪报整理这一部分,我只能说太过时了。
里面很多东西,我的意见是应该重新提出一个在信息时代里面,用于整理电子化文稿的一系列方法。
其他
还有书中其他的部分,无不因为年代太久远,没有太大用处,就直接略过了。
像比如说,第7章的从笔到打印机。实际上就是一篇关于日本打字机演变的文章,因为学过日文,所以读起来也颇有趣。
还有像信函书写和稿件书写部分,也无不释放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趣闻
当然上面就是作者的主线了,而我也有总结自己看到的有趣的东西。
我对书中比较印象深的是作者在序章中关于未来的预言,比如智识生产将成为基本活动技能,还有
如电脑程序的编写方法等,将成为人们最基本技能的日子,会不会早早到来...
还有作者对近视眼的看法
日本人患有近视眼很多,都归咎于日文汉字的笔画过多...
如是这样,那中国人岂不是近视眼更多。
还有就是关于日本文字改革历史那一段,看到有位学者为了搞一个新文字改革
下决心为之奋斗终生,顾不得娶妻生子,还拖累老母不得安宁,自己甚至丢掉工作,“豁出性命”写出一本书。
然而呢? 历史如烟,风一吹就散了,日文没有按照那样改革,也没有人记住这位学者,当然也没什么人会去读他的书。
如果这个学者最后成功,那必然又是一个正面的励志故事,然后失败了那就什么都不是。
总结
这本书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东西过于古老。
最好是能够有一个《当代智识的生产技术》,来介绍一下电子信息时代,我们如何来管理自己的智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