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98集的《红楼梦》讲座终于听完了,两年之久。这是台大教授欧丽娟的讲座,在学校里的课程历时五年。
偶然间发现,一听便是心生欢喜,不一样的环境,不一般的解读,不寻常的角度。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介和分析,我一向觉得没有什么标准解读,即无谓对错。众人研究《红楼梦》,都不自觉地收到自己成长环境和经历地影响。各人所处境遇不同,所受教育各异,再加上性格使然,看待世界的方式自是千差万别,得到的结果也迥然不同,这些都无法分辨出对与错、好与坏。评论家们的争辩只是在各抒己见,推动研究工作的进程,不断激发出新理论和新见解。若果在自己的心底里非要得个高下,而且合心意的便大加赞赏,不合心意的便嗤之以鼻,那就是自己的格局狭小了。听了欧教授的讲座,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看法。
讲座中,老师不仅仅在解读《红楼梦》的人物、世态,不仅仅在帮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而且在以什么心态进行阅读、如何面对经典、如何从经典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如何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等等话题上,都给予了恳切地建议。
不要想当然耳。这是讲座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人人平时容易想当然耳,读书时也是如此,以己度人。“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那么我看到的与我不同的就不好”,这种心理不是在日常许多场合都听过见过,包括我自己也常常如此。遇到与自己做法不同的人与事,首先涌上来的念头就是——这怎么可以。然而这怎么不可以呢!我就是宇宙中心么,决定着对错吗?二元论的思想根深蒂固,想要改观,须得时时反省。
进步的是这个时代,而不是你个人。这是令我震惊的一句话。我生活于这个时代,就应该优于古人。对于旧年月的的人事物,我们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带着时代赋予的优越感冷眼相待。从物质上讲,我们与古人是天壤之别,生活的便利和舒适,带来的极大的享受,也带来了认知的鄙陋,错误的认为我必优于古人。读过几本哲学类书籍后,才意识到并非如此。人类的思想硕果大多还是植根于先秦、古希腊时代的思想认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文学家们。只是在实践、在验证、在解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翻开诸子百家的论述,即便是薄薄的一本《论语》,其中的言语深涵,有多少大方之家进行过批注、解释和延申。我出生在优于古人的现代,切不可以落后对古代一言以蔽之。
“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这是书中人物薛宝钗的语言,老师在讲座中也时时提及。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每日里需要做的事情不过那几样,厌了,倦了,便会不上劲儿,便会觉得无意义。于是乎,茫茫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度过一个个相似的日子,真真儿地实践了“死在二十岁,埋在八十岁”的调侃了。拿学问提着,一茶一饭也是修为,一字一句也是悟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隐藏在日常的点点琐碎之中,稍不留意就陷入世俗的泥淖,不可自拔,继而蝇营狗苟,且不自知。
总而言之,读书也好,做事也罢,抛弃掉固有的观念,打开世面,时时三省吾身,才能够领略别样世界的美好。
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筵席。最后的一节课里,老师以李叔同的一曲《送别》结束了五年的课堂教学,令我心生感慨。一位博学且有见地的教授,几年的真诚授课,得以让我等无缘坐在大学课室里的人们享受着高品质的文化文学盛宴,其殷殷教诲自是终生难忘。
随后,我要开始启程,赶赴老师的另一场盛宴——《中国文学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