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是发愁不能发家致富,或者还没有找到通往财富之路的密码,那么,不妨从成功人士那里找到启发。
直到我前几天开通了《微信读书》会员,偶然阅读了埃里克•乔根森编著的《纳瓦尔宝典》电子书,才让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财富的第一部分,并且做了笔记,划线出了有启发的表达和思想。
推荐朋友不妨读一读此书,一定是开卷有益,读有所获。
一、认识财富,创富真相
无疑,人人都想获得财富,但财富不是靠运气,即便依靠努力,也要找对方向。
那么,首先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纳瓦尔认为:
“财富,就是在你睡觉时也可以帮你赚钱的东西。所以财富的定义是,在睡觉时也能带来收入的企业和资产。”
对普通人讲,财富就是俗话说的“睡后收入。”而不是依靠我们出卖个人时间的打工收入。
对于普普通通的我来说,我投资股票、基金进行理财,得到的收益就是这种财富。
那么,又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显然,为了创富就不能是仅工作时就有收入,睡觉休息娱乐就没有回报的“打工思维”。
需要借力借势,这在物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杠杆效应”。
正如阿基米德说的那样:
“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所以,这就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思考,我们的致富杠杆是什么?它在哪里?
据我的观察和经历,我现在练习的站桩养正平台的盈利模式,就是使用了杠杆思维的典型例子。
在平台招生一期又一期的学员中,使用的教学视频材料都是录播形式。
这就意味者,初期投入很大,从录制到上线,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一旦开始招生使用这些同一的录像资料,即从第2期以后的学员,那么平台单纯教学的边际成本便是几乎为零,不需要再次录制而增添成本。
那么,维护平台运营和教师的人工成本,平摊到每一个新增学员而增加的成本就非常有限,即边际成本越来越少。
随着站桩养正平台运营口碑越来越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再加上广告投入宣传和学员的口碑相传推荐,教学规模化迅速显现,边际成本继续降低。
在经济学上,这属于初期固定成本较高,后期的边际成本较小的模式,特别是获客成本随着人数增加,教学规模扩大,运营成本逐渐降低的过程。
所以“杠杆效应”和“规模化”这二点,就是创造财富的核心之一,它极大放大了投入,而变成了很大的收益。
对此,纳瓦尔也给出了类似答案:
“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充分利用杠杆效应。商业杠杆来自资本、劳动力和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
显然,站桩养正平台的产品,就属于可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产品,快速获得财富则是必然的。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线上教学比较成功的案例。
比如,我熟悉和参加过的有:弘丹写作学院、小陈陈课堂的舞蹈教学,朝阳共舞的舞蹈课堂,均属于这类创富模式。
二、找到天赋,积累专长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要在这个世界绽放,为自己、为他人做出贡献。
所以创富需要首先寻找到你的天赋,你擅长的事情。擅长的事能让你痴迷,能带来心流体验。通常也就是一两件事情。
然后长时间不断思考: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想明白这件事之后,然后就是持续积累,变成一骑绝尘的专长,变成精通的专家。
“专长在哪,成就在哪,财富就在哪创造、获得。”
我也一直苦苦寻找我的专长是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价值?别人需要什么帮助?
通过阅读此书和学习,这些问题正渐渐明朗。
三、清晰思考,保持耐力
纳瓦尔除了运用判断力,清晰思考企业社会发展趋势和机遇以外,也强调了要秉承长期主义,持续积累,持续探索的精神,发挥时间的复利效应。
“对一件事情的欲望越小,顾虑就越少,执念就越少,反而会顺其自然,遵循内心。你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始终不渝地做下去,提高工作质量。”
“我的财富不是在关键的一年迅速累积起来,而是积水成渊:持续创造更多选择、更多业务、更多投资,探索更多在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我对此也感同深受。
我一直在练习站桩修行,它是我找到的最信赖可行的锻炼方式,解决了我余生的困扰和焦虑,因为它能为健康保驾护航。
在反复思考后认为,身心兼修的大健康也是现代人的刚需,未来前景将广阔无限量。
所以我就一贯坚持撰写站桩直播复盘。一方面是我擅长的事,写起来不费劲,另一方面能学习站桩知识,又能帮助桩友扩大认知。
我将始终如一,继续保持下去,不断提升精进自己,变得精通,成为专长,并不是利益驱动而做。
千万不要去计较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开始计较,你就会失去耐心。
“如果在追随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过程中,又满足了社会需求,你就能得到优厚的经济回报。”
总之,这本书关于创富致富的途径,既给普通人以鸡汤,又给了汤勺。可以获得新知,提升自信,助人思考。
我将上述概括成两个粗糙的公式:
天赋(擅长、热爱)+积累(耐心)
=专长(精通)
专长+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价值)+杠杆效应(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规模化(重复或复制数量扩张)
=创富(致富)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精髓来结束本文,聊以共勉:
“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但世界的运行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是春播秋收,极少有事情是立竿见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