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大学时有一个同学,是图书馆的常驻人口。没课的时候就会夹着本书去图书馆看书,周末更是整天都泡在里面。
有一次,她跟我说:“你知道吗?每当我晚上从图书馆出来,看着漫天黑夜和寥寥无人的街道,我都会觉得,我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我一定会成功。”
结果,大部分同学一次就过的英语四级考试,她考了三次才过。
后来我曾跟她约过一起去图书馆自习,我才发现了她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同等回报的原因。
看书时,她时不时就开始玩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热点,偶尔还会带上耳机看视频。
要么就是没坐多久,拿着一本单词书跑到天台上去背单词,结果开始玩起了自拍。
就这样,一整天过去了,她5页书都没看完,典型的无效学习。
可是她却不自知,还真的以为自己很努力,坚持每天披星戴月般地在宿舍和图书馆两点一线间往返,然后自我感动。
后来她走入职场,把这种三心二意、没有效率意识的坏习惯带到了工作中。
白天开小窗看综艺,或者和同事聊天,到了下班时间,才发现要做的事情还没做完,于是快马加鞭,匆匆忙忙,虽然加班了3个小时,完成的质量却一般,工作了一年,个人能力也没有什么长进。
直到年底发奖金时,看着别的同事因为在项目中有突出表现而拿到了奖金,自己却只是一介看客,大概金钱的教训太深刻了,她才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
其实,多数人的努力,都和我这个同学差不多,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辛苦勤勉的背影,但实际上,没有效率意识,不够自律,又常常自我感动。
2
我妈妈是初中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一种学生,有毅力,又勤奋,课本里的古诗词默写从来不会出一个错。但每到写作题,总是表现平平,行文间处处都是参考范文里的例句。
这样的学生显然是努力的,即使按照作文命题的大范围来划分,恐怕也要背上20来篇,才能达到普遍押中命题。
但他们又是懒惰的,与其花费时间背参考范文,为什么不动动脑去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呢?这样只要从时事新闻和生活中选取案例作为素材就可以了。
他们看上去是在积极学习,其实却在逃避思考,而且,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越高的教育层次,越不适用。
我曾经为了考戏剧研究生,结识了一个研友,她本科学英语,我本科学广告,我俩都是跨专业,所以谁也不比谁有优势。
当时了解到有一门必考科目是文艺常识,推荐书目达到20本,就算再精简,至少也要读13本,其中不乏《艺术:让人成为人》这种16开本600多页的大部头。
我那个研友,立马就崩溃了,哀嚎了一番,就开始书不离手,一本一本看过去,同时拿笔在书上做标记,最后超过计划外一点点时间,真的把13本书看完了。
而我呢,在了解那13本书的评价和浏览目录之后,在内容重叠部分做了精选,又根据考题范围,把要读的部分分别划分为精读、泛读、大概浏览,偷工减料,在计划时间内看完了。
最后,参加考试的时候,我这门科目比我的研友高了20分。
为什么?其实她明明比我要努力啊。
但实际上,我才是更费脑力,因为走马观花最轻松,而思考很累。机械地重复是容易的,而且看起来很勤奋,但这只是一种学习的假象。
只有学会思考,才意味着真正的进化。
3
每到新年伊始,或者新季度、新月份、新的一周,都会有那种计划满满,准备做出一些改变的人。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这种人,日常见到他在朋友圈各种立flag.
比如说,他今年初,曾说今年一定要减肥10公斤,可是前不久,我看见他还是在朋友圈晒出了吃夜宵的照片,以及,他还是年初那个胖胖的模样。
为什么?因为减肥10公斤是目标,不是计划。
减肥十公斤,怎么减?每天运动多少?进食多少?甚至,精确到每一个小时,要完成多少任务量?
职业规划师Spencer提出过一个“以终为始”的概念,意思是,要根据目标去倒推,建立执行计划,然后逼迫自己去执行。
这样,目标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再讲另一个朋友,也是年初制定了健身的计划,她倒是挺上心的,控制饮食,定时去健身房打卡,还坚持做专项训练。
可是最近她却烦恼得要死,因为她发现自己本来就不细的腿更粗了。
原来,她以为只要努力健身,身材自然就会变好,却没有向教练咨询,结合自己的现有条件,为了达到所追求的体型,应该制定怎样的健身计划。
于是,因为在臀腿训练中,本来应该少做的深蹲,她反而花了大量时间去做,以致刺激她的腿围越来越粗。
这位朋友够努力吧?健身的过程中不知道挥汗如雨多少次,可是她不问结果,所以有些努力是白费的。
所以,请抛弃那种傻愣愣就知道努力的观念,过程很重要,结果更重要。
4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是道理无用吗?不,是你不按照道理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说道理无用。其实,是你无用。
摆脱低质量努力,告别劣质勤奋,才能让你的人生进阶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