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所大学如何,基本上就是看它的高校排名,排名越靠前的大学自然就越好。我们并不关心这个排名是用什么标准衡量的,机构既然给了这个排名,就自有它的道理。
值得肯定的是,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的教育和科研质量,但对于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高中毕业生来说,他更在意的应该是大学能不能帮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此,他需要的是有足够多的选择。
于是就有了一种另类的择校思路。它不用看什么学习排名,只需要看一个数据就好——该校为本科生提供了多少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越多,就越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了解到自己的真实兴趣和天赋,也越有机会成为一个通才。而且,学校能够开出足够多、足够广泛的课程,也能说明学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经济实力。哈佛大学为6000名本科生开出了6000门课,哈佛的学生还可以去隔壁的麻省理工学院选课,真的是学生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哈佛的毕业生能够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对大学生而言,能够在大学毕业前找到一生的志向是唯一重要的事。其他如参加多少活动、取得多少奖项、考下多少证书,甚至是取得毕业证,全部加起来都不如“立志”来得重要。毕业后参加工作后,留给个人试错的空间几乎为零,转行的高机会成本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最后只能待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消磨时日,慢慢地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几年前,得到的一位老师讲了一个实习生的故事。实习生问他们,“如果我没有大学毕业证,你们还要我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便决定不回学校完成学业拿毕业证了。我所在的某个社群里还有一位大三学生,在AI创业项目上拿到结果后,也选择了“荒废”学业。我想,这才是大学毕业生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