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挑选人才的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湖北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箭镞,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河南棠溪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托,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会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如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还有所限度,好像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勇猛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为害之大可想而知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又何止智瑶一个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这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一字不少地抄录了下来。很显然,司马光在字里行间所强调的就是:德是挑选人才最为重要的标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有史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十分重视德的教化和培养。据史籍上记载,不管是黄帝,还是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言行,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盘。但他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并赶紧设法给予弥补和解决。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感染和影响,都养成了相互谦让的好风气。帝尧在把帝位禅让给舜之前,还特意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做妻子,通过这两个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被帝舜任命为审理刑狱长官的皋陶,专门总结出了为人处事要有的九种德行:“宽仁而又严肃;柔和而又坚定自立;厚道而又恭敬;具有才干而又严肃慎重;和顺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直率而又有操守;刚正而又充实;坚强而又合乎道义。”殷朝的诸侯之长成汤慈悲为怀,爱及众生,有一天出外打猎,见猎人围着猎场四面张网,猎人祝告说:“愿天下四方的鸟兽都落入我的网中。”成汤说:“咳,这岂不是一网打尽了么?”于是他下令把三面的网撤去,并将祷告辞改为:“想从左边走的,向左;想从右边走的,向右;不听指挥的,才落入我的罗网。”诸侯知道后说:“成汤的仁德已发挥到淋漓尽致了,连禽兽都蒙受他的恩泽。”太戊任用贤臣伊陟为相,当时亳都发生了一棵桑树和一棵楮树连生在一起的怪现象,而且一夜就长得有碗口那么粗。太戊感到恐惧,向伊陟请教。伊陟就说:“妖魔鬼怪是战胜不了德行的,莫非是你在行政上有了什么不周到的地方?请你注意多行善事。”太戊接受了伊陟的劝告,果然那棵连生的怪树很快就死掉了。丞相公孙弘在给汉武帝上书中说:“智、仁、勇三条是一切人都必须具备的道德,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而《中庸》就有这样的解读:“能够努力按学的去做就接近仁;能够好学善问就接近智;能知道什么是耻辱就接近勇。”《尚书》指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依靠仁德的就能昌盛,单凭武力的只能灭亡。)司马迁也强调:“非兵不强,非德不昌。”(没有兵,国家不能强大;没有德,国家不能昌盛。)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这样写道:“上古时代的明圣君王之所以兴乐,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心愉悦,欲念放纵,而是为了治理好天下。端正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端正,人们的行为就会端正。所以音乐就是用来振动人的血脉,并与精神融会贯通,从而调和修养性情。因此宫声振动脾脏,从而调和端正信德;商声振动肺脏,从而调和端正义德;角声振动肝脏,从而调和端正仁德;徵声振动心脏,从而调和端正礼德;羽声振动肾脏,从而调和端正智德。”

        老子修行的是道德,他的学说以隐退沉寂为宗旨,主张以无为来对待世间的一切变化。他说:“最高级的道德外表看来像是不讲什么道德,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下等的道德要求处处不违背道德,这样只能彻底地丧失道德。法令越是繁杂,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孔子曾对弟子们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这是对老子实至名归的高度评价。孔子认为:“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而不懂得耻辱。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义来约束,不仅能懂得耻辱,而且能够达到自觉地修身。”他还特别指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非不遭难,但是能够遭了难也不动摇。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一遇困难却会变节。”这实在是真知灼见。而孔子自己就是具有厚德之人,他的学生曾为其总结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等五种德行。《论语·先进》上还写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后人据此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可见,孔子教学的第一科就是德行,此乃做人之根本。佛家之所以能涌现许多的大德高僧,就是因为佛家非常注重身心的修养。《涅槃经》的教义就强调有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佛经上又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强调一个人要管好治好自己的心,就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努力修行,这样才能从贪、嗔、痴、慢引起的烦恼中获得解脱,也才能做到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自古以来,人们还善于寓德于物,使德变得形象而生动。孔子就说:“君子比德于玉。”佛经上说水具有八德: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报。唐代的刘贞德总结出茶有十德: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而产自“中国砚都”肇庆的端砚也有“八德”:一德历寒不冰,质之强;二德贮水不耗,质之润;三德研墨无泡,质之柔;四德发墨无声,质之嫩;五德停墨浮艳,质之细;六德护毫加秀,质之腻;七德起墨不滞,质之洁;八德经久不泛,质之美。由此可见,德,无时不讲,无人不需,因为德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温暖而耀眼的光芒。

        那么,德从何来?正如上述司马光所说的云梦的竹子如何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和棠溪的铜材如何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一样,德,当然要从平时点点滴滴的修行中得来。

        第一,尽孝聚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在现实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走千里儿不愁”;“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等现象却屡见不鲜。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父母有孝心的人在其它方面也一定会有善举。相反,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不遵从孝道的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郑板桥说得好:“敬老如敬子。”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示。《长阿含经·善生经》写道:“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意思就是开示我们,作为子女,应当从五个方面尊敬孝顺父母。哪五个方面呢?一是供奉赡养不能使父母有所缺乏;二是做事之前先禀告父母;三是对父母做的事情应当顺从;四是对父母正确的命令不要违抗;五是不要使父母正当的事业后断无人。

        第二,行善积德。关于善行的种类,按《了凡四训》的划分有10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然而,善行有真、伪之分。人们做善事,能利益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善;只想自己得到利益的就是私,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发自内心,自觉的行善是真善;模仿别人,做表面文章的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求回报的是伪善。老子在《道德经》上也写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是说,行善的人,不需要言辩张扬;好辩张扬的人,其行为反非真善至善。俗话也说,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所以,一个人如果声张自己所做的善事,其诚心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勤可树德。俗话说,天才源自勤奋,伟大出于平凡。人们又常常说,不怕脑筋笨,只怕不勤奋。勤能补拙,即便有些人的天资欠缺了一些,但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弥补笨拙,同样可以创造出人生的佳绩。一位哲人说得好:“如果你有才能,勤奋可以锦上添花;如果你没有才能,勤奋可以弥补不足。”古人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季羡林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他在《黎明前的北京》中写道:“多少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在黎明以前起床工作。我不出去跑步或散步,而是一下床就干活。”正是勤奋,使他成为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

        第四,敬业增德。常言道,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所谓努力工作就是要敬业,珍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钟情于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倾注的不仅是汗水,还有个人的情感。工作用心,而且用功,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工作中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挖掘个人的潜能。锐意进取,兢兢业业,始终洋溢着激情,充满着朝气,总有使不完的劲。工作起来常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并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以自己的模范形象引领、感染或鞭策身边更多的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五,不争显德。有一天,镜清禅师在阅读经文,有一位弟子问他:“师父,你念什么经呢?”镜清禅师说:“我正在让古人战百草。”停了一会,镜清禅师接着问:“你明白吗?”弟子说:“这种事,我从年少时就开始做了。”镜清禅师继续问:“那现在怎么样了呢?”弟子举起拳头。镜清禅师说:“我输了。”镜清禅师说的“我输了”这句话,其实,所展现的是一种不争的智慧,即不争斗,不争辩,不争执。因为,当你争得或一席之地,或一些浮名,或一点虚利时,自己却是伤痕累累,遍体鳞伤,体无完肤,那真是得不偿失呀,何苦呢?放下那些无谓、无用、无益之争吧,以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便能更好地保全自己的实力,做更多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老子告诫得好:“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俭以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认为,“俭以养德”中的俭字,与老子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和子贡回答子禽的提问时赞誉孔子的修养所说的“温、良、恭、俭、让”中的俭字,都可以理解为节俭。这除了物质生活上的节俭外,还包括文字和言语上的节约俭省。为什么说俭可以养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在物质生活上节俭了,就可以让别人得到享用;你在文字和言语上节约俭省了,就可以减少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俭以养德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古往今来,圣贤们都非常注重节俭,物质生活上的节俭就不用说了,举举在文字和言语上节约俭省的例子吧:一部《论语》也就是12700个字,其中孔子说的仅有8503字。当中,孔子就曾这样说:“予欲无言。”(我想永远不说话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老师您都不肯说话,不教导我们,我们怎样阐述您的思想呢?)孔子回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观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得如此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过是5000千字,真是惜墨如金。王蒙说得好:“老子在文字上贯彻了他本人提倡的啬的原则,宁失之简略,绝对不失之繁复;宁失之语焉不详,失之抽象玄虚,绝对不失之说得过实过细过于具体。极端节约的文字,所有的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才有一字千金之感之贵,也有一字千斤之重之厚,有力透纸背之赞,也才有咀嚼体味发挥联想的无限解读的可能。”

        第七,容能育德。有容乃大,要懂得包容。有道是,量大能消千年怨,德高常记一滴恩。帝尧让四位诸侯长推荐继承自己帝位的人选,诸侯长们说:“民间有个单身汉,名叫虞舜。他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不讲德义;他的母亲不讲忠信;他的弟弟狂傲无礼。但他仍能很孝顺、很友爱地和他们共处,能非常温厚善良地感化他们而不和他们冲突。”事实也正是这样,舜的父亲瞽叟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先后两次想置舜于死地。一次是,瞽叟让舜到粮仓顶上抹泥,而他却在下面放火,幸好舜及时跳了下来,才免被烧死。另一次是,瞽叟又叫舜去挖井,舜知道是个诡计,便预先在井中挖了个秘密通道。待至井挖深了,瞽叟和儿子象便一齐往井里填土,没想到舜早已从秘密通道逃走了。经过这两件事后,舜侍奉父母依然恭谨,对待弟弟依然友善。所以,舜从二十岁时就因能容和孝顺而闻名于天下。于是,帝尧让他的九个儿子与舜交往,以观察舜处理外部事务的才能。最后,尧对舜说:“你办事成功,说到做到,三年来很有成绩。你可以登天子之位。”帝尧于是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天下理想的政德就是从虞舜开始的。)

        第八,谦虚助德。有位青年曾对爱因斯坦自称无知感到惊讶,认为他不过是客套而已。爱因斯坦听后,随手拿出一张纸片,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说,圆圈内代表你我的知识,圆圈外代表未知的领域。又指着那个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的大,接触未知的领域也比你的大。所以,我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这位青年听了才心悦诚服。可见,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同他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学习钻研是分不开的。《易经》上写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那些或骄傲自满,或自命不凡,或目空一切,或自高自大,或狂妄自大,或妄自尊大者,皆是不明事理,背道而驰之人,他们迟早都会受到道的惩罚,那时就悔之晚矣。

        第九,慎而护德。首先,慎言。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如何吃和如何说都显得非常重要。常听人说,饭可以乱吃(即使吃病了也是自己的事),话不能乱说(因为听众是别人),因而,一个人说话尤其要小心,谨记“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唇六月寒”;“说好不锦上添花,说坏不落井下石”;“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别人夸,一朵花;自己夸,豆腐渣”;“游谈损德,多言伤神,如其不悛,误己误人”……这些经典名言和俚谚俗语。我还曾经从报上读到一段“话该怎么说”的醒世箴言:“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急事——慢慢地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静听自己的心怎么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没有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现在的事——小心地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这对于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环境里;在什么对象前,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话,以及如何把握说话的方式、速度和节奏等,都非常有教益。其次,慎行。《论语》上写道:“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水浒传》讲述:“林冲谏道:‘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喻世明言》中说:“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可见,一个人在行动前,就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密,预想到成效或后果,不能轻举妄动,恣意妄行,盲目草率地行事。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遭到冲动惩罚的个案可谓屡见不鲜。再次,慎独。在唐朝骆宾王的《萤火赋》中,有“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两句诗。人们习惯用“不欺暗室”这个成语来表达诗中之意,即: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要做坏事。古往今来,一切有志、有识、有为之士,都能做到“不欺暗室”,“谨慎守道”,以不沉醉于权力、金钱和美色为戒。而凡是沉迷于声色犬马者,没有不“玩物丧志”的。而一个人要切实把握住自己,就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慎独,认认真真处世,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十,自省长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很显然,曾子的这一至理名言所要告诫我们的就是两个字——自省。然而,现实中总有些人与曾子的倡导背道而驰,甭管是与亲人、朋友,还是同事,相互之间一旦发生矛盾或摩擦,总把指责怨恨的目光投向对方,认为都是对方的原因,对方的过失,对方的责任,极尽罗列对方不是之能事。更有甚者,蓄意放大对方的缺点,夸大对方的不足。这样,非但解决不了矛盾,化解不了摩擦,反而会恶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常言道,勇士责己,懦夫怨人。人们之所以把严于审责自己者称为勇敢聪明的人,而把总是埋怨别人的人视为软弱无能的懦夫,就是因为前者有着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而后者则缺乏正视自己的胆识和勇气。老子说得非常有哲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见,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各种人性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开示我们,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不会看别人的过错,更多的是检讨自己,经常进行自省。而一个能自省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正错误;就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就能对自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不断地过滤、了解、发现自己,超越自我。一个常常自省的人,是谦逊的人,坦诚的人,豁达的人,自然也就是一个能赢得更多信任的人。一个人也只有在自省中,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走向成长和圆满。苏格拉底说得好:“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古人说得好:“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由此可见,德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厚实基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坚实根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509评论 6 50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06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875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44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88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65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9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62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0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06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59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67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7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1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958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7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