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沫
所谓复盘,是从围棋中借来的一个术语。围棋中的本义是,当我们下完一盘棋之后,要重新在棋盘上走一遍,看看哪些子下的好,哪些子下的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下法,等等。
我正式知道复盘是在2018年,但是我又不是从2018年开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些日子,我听梁宁女神的《产品思维》课程,里面讲到“微观”一词,后面呢还连着一个词叫“体感”。
讲个故事:
日本一位做寿司的师傅叫小野二郎,一部有关他的纪录片叫《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做寿司时间超过55年,直到70多岁,他还对寿司有很多新想法。
纪录片里讲小野怎么带徒弟:
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首先必须学会用手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料理鱼。十年之后,徒弟才能煎蛋。
十年的基础训练完毕,一名学徒终于够格煎蛋,却发现自己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师傅们的标准。他又花了4个月,经历200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煎蛋。
小野二郎说:“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终于承认这名学徒为“职人”时,他高兴哭了。
如果是你,你能清晰地说出那200个失败品的不同吗?能说出那200个失败品和唯一的合格品之间,微妙的临界点在哪吗?
小野二郎可以真切地判断——来自他的微观体感。
为什么花10年学习拧毛巾、用刀和料理鱼?为了建立精微的微观体感。
达·芬奇为什么要练习画鸡蛋?为了建立精微的观察和手感。
普通人的视角来看,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鸡蛋?鸡蛋难道还有差别吗?曾经我也有这样的疑惑!
但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不断练习,在最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建立每一个微小处的觉察。
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复盘。之前,我一直说我是18年开始复盘的。其实不是,我是六年前就开始做复盘这件事,只是我不知道那就是复盘。
也就是说,我对于复盘这件事也建立了微观体感,我这两年成长和突破,复盘可能就占了60分。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说:联想有一种称为复盘的学习方式:做一些事情,失败或成功,重新演练一遍。
大到战略,小到具体问题,原来目标是什么?当时怎么做,边界条件是什么,回过头做完了看做的正确不正确,边界条件是否有变化,要重新演练一遍。
我觉得这是提高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再回想自己,我六年里的复盘可能没有柳传志说的这么详细,也不会去推演,只是纯粹的记录生活。
当我记录了两年后,实质上是有一些改变哒,只是我没有发现,那么改变是什么呢?
就是会回想发生过事情的经过,会问自己,这件事为何会如此?那我要如何做?可能你会问我,找到解决方案了吗?
我很老实的回答:没有,因为那时阅读量少,跟人学习的机会也少,另外就是自己思考不全面,只局限于表面,所以前面几年的成长并不大。
而18和19年两年里,相对自己时间上也宽松了一些,我报了一些线上训练营,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给过我很多的帮助,甚至有伙伴特意跑到我的城市来看我,带给我很大的鼓舞。
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可能之前对于很多东西都没有接触过,在参与线上训练营后呢,我怀揣了好奇之心和保持初学者的状态。
遇到不会、不懂,我都会虚心请教,或者自己去阅读一些书籍,慢慢在请教+阅读的路上学会自己思考问题。
对于复盘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会脚踏实地去做复盘这件事,比如别人给了我复盘上的建议,我会去纠偏;比如遇到问题我会去思考,推演,假如重新来过会如何;比如我会在月复盘的时候多写一些闪光时刻;再比如我愿意把复盘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复盘的好处……
以至于去年因为偶尔的分享,还影响到一位伙伴跟我一起践行了复盘,这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勇气,内心有个声音跟我说:去做吧,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带领更多人去做吧,相信自己。
所以,也就有了我自己的复盘训练营,也就有了一群跟我一样的“疯子”开始了月复盘、周总结。
最后想说:
人学习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自书本上学前任的知识;一种是自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先进;一种是向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
其中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向自己学习,尤其是对于成大事者,你的所作所为越是开天辟地的创新越无人可以学习,只能向自己学习。
向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复盘了,所以看到了这里你是不是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我是泡沫,期待你和我一起复盘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