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有汉室正统刘备,雄霸一方的孙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兵多粮多谋士的袁绍......而官渡之战就是为了之后的曹操统一北方而奠定了基础,同时,更是为三分天下而准备的。 东汉末年,天下动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公愤。于是懂承受汉献帝衣带诏之命,去讨伐曹操。只因事情泄露,最终只剩下刘备和袁绍。刘备兵马太少田丰劝他不要动兵,袁绍等不及 了,就发动了战争,他带着七十万大军过去了。曹操知道之后,只带七万人马,去迎战十倍于己的敌人......双方谋士斗智,双方将领斗勇。尽管袁绍粮草很多,但还是被曹操袭了粮草,杀了人马,失了谋士。被曹操打败之后,袁绍一家开始逃亡。刘备这时来打曹操,虽然第一仗胜了,但之后被曹操打败,只得投靠刘表去了。曹操之后对袁绍紧追不舍,追到仓亭又把袁绍的人马杀了许多,袁绍后来就生病了,袁绍的第三个儿子袁尚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就自不量力去抵抗曹操,结果大败。躺在床上的袁尚大败气得吐血斗馀晕了过去,在审配写了遗嘱之后,袁绍就吐血斗馀而死了。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明只有七万军马,却能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十倍于己并且粮草充足的大军:袁绍有七十万大军,明明能不废吹灰之力断掉曹操,而且他也能跟曹操耗时间,耗粮草,可他为什么被曹操打败了呢?双方的主帅——袁绍和曹操是这件事情与这场战役的关键性人物,我就从这二人说起吧。
袁绍:他的家族背景很厉害——四世三公啊!而且他也在三国中,(前期)有七十万军马与众多粮草,这可是汉献帝也未必比上的兵力啊:同时他手下又有众多谋士未他出谋划策,又有诸多披荆斩棘,冲锋陷阵的武将。在我看来他的家族,应该是四世五公(包括他弟弟袁术啊)。转过来再看看官渡之战袁绍输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性格了:优柔寡断,没有自我主张,目光短浅。前两个是最明显的,前两个是最明显的,第三个就在官渡之战表现的最明显,许攸截到了曹操向荀或写的要粮草的信,就向袁绍献计说,让袁绍去攻打许都。然而袁绍并不相信,说这是诱敌之计。于是就并没有动,不敢尝试,才不会得胜。在二十三回的时候,曹操和袁绍的使者同时来招安刘表,贾诩就说:你连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还怎么容得下其他人呢?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没有容下许攸,田丰,沮授,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曹操:曹操原名姓夏侯,因为他是曹腾的养子,也跟着姓了曹。曹操的谋略与奸诈并不是从他长大之后就开始的,而是从小时候就这样的:书中说“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而且在他小时候,曹操问许劭他是什么样的人?许劭就说:“子治世能臣,乱世之雄也”。曹操听了之后,他就很高兴。我认为他高兴就是因为“能臣”与“奸雄”吧,虽然”奸雄”是个贬义词,但也不失表扬,我认为褒义的地方有两点:——”奸“这个字里不失聪明,狡猾的意思。二,奸雄的雄字说明他会有很大一片地方。而前半句中我又能从”治世“看出来曹操会有一片很广阔的区域而且人民都有安居乐业。张大后曹操果然符合”奸雄“这个词:又是灭吕布,又是打袁术。这不是,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又和另一头狮子”(其实袁绍不是狮子,只是他手下兵强马壮粮草足吧了)打了起来。 曹操不像袁绍,缺乏政治眼光。他知道,袁绍会反扑,刘备不会,于是他就到了易守难攻的官渡来准备和袁绍对垒。在缺少粮草的情况下,曹操有些害怕了,于是他向荀或求助粮草,正好被许攸截获,许攸正好献计不成,于是他就投靠了曹操,给曹操献计:以炸称袁军进入袁绍囤积粮草辎重的地方——乌巢,可是这时的袁绍已是垂死挣扎了,随即,袁绍大败 。
说完袁绍与曹操,再说说他们在这场战役中重要的手下。 曹操胜利的原因就是荀彧和许攸。荀彧继郭嘉和贾诩的“实胜实败之论”之后,在曹操迷茫时指点其方向并且给予曹操很大的信心。使曹操不再为自己粮草缺乏没有底气,而是使曹操大胆起来,去发动一场奇袭,让曹操大胜。 许攸则是从袁绍一方“背叛”过来的——其实是怪在他自己没有选择好一个好的主人并为他效力——他从袁绍被推举成盟主的时候就跟着他,对他的性格、实力非常了解,更是掌握一项很重要的信息:守乌巢的人淳于琼只爱喝酒并且不务正业。这样一个了解袁绍“信息库”一到曹操那里,曹操岂不是“久旱逢甘雨”。于是,曹操“火烧乌巢”,袁绍大败。
袁绍方失败的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他自己,之前我已经讲过了,只讲其他人。第二重要人物就是郭图了,他就是一个小、,一个懦夫。因为他的懦弱与胆怯,使袁绍走了张郃与高览这两大主将。只要没了这二人,袁绍必败无疑。而且他还是个墙头草——两边倒:袁绍死了之后,他又帮袁尚,又帮袁谭。在袁氏集团成员死完的时候,他也死了。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些都是官渡之战的代名词。但是《三国演义》中可不只这一场战役: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袁谭开始打了起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