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读书笔记
2019.1.6 《小团圆》读后感
别人看《小团圆》讲述的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但我更想说的是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她遇人不淑,而是换做其他人,她如果感觉到温暖,还是会爱的义无反顾,爱得低到尘埃。
之前看过《张爱玲自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童年的家庭关爱的缺失,其实对她的择偶和家庭观影响最深的就是她的母亲。
不管是读没读过张爱玲的人,应该都知道:张爱玲可是个妥妥的名门之后啊!
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大女儿,祖父张佩纶呢也是清末的一位名臣。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是张爱玲的外曾祖父。
但自打张爱玲记事以来,大家族就已经在渐渐没落了。祖上遗留下来的财产在她父亲这一代,基本被败光了。
张爱玲的父亲没什么大追求,只会花天酒地抽大烟;她的母亲黄素琼是个比较新潮的女性,看不惯老公这样,于是在张爱玲十岁的时候啊,父母就协议离婚了。
父母分开之后,张爱玲就只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父亲对她也好不到哪去,经常打张爱玲,尤其是娶了继母之后,张爱玲更是活得像棵野草一样,整天饱受虐待。
张爱玲去探望母亲,事先没和继母说,就这点小事,就遭到了父亲毒打,还被软禁了起来。直到张爱玲生了大病,父亲也没有给她请医生。
父亲暴躁,母亲也不怎么样。
张爱玲的母亲,原本就不是那种特别爱孩子的人。她在张爱玲才四岁的时候,就跟张爱玲的姑姑一起跑到欧洲游学去了。
0-7岁是一个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期,而这段时间,她缺少母爱的陪伴,直到她大了,母亲回到上海,她又惊喜又害怕,她书里描述,母亲带她过马路,爱玲牵她手的时候心里是犹豫而且挣扎的。可见母女俩的感情真的很疏远。这种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塑造了张爱玲自卑和敏感的性格。
所以,我们总说张爱玲的作品有种凉薄的气质,其实就是因为张爱玲经历了家族从风光到没落的过程,童年又没有得到多少爱,她骨子里是很悲观的。
正因为在原生家庭里没有感受过什么温情,所以,张爱玲长大后,就一直在寻找能够给她安全感的伴侣。
张爱玲也曾经跟她的闺蜜苏青聊自己的婚姻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于父爱的一种变相追寻,对于破碎的原生家庭的一种“代偿心理”。
张爱玲一直不愿意要孩子,也和她儿时的感受有关,试想自己童年缺少母爱,她对母亲也很憎恨,尤其是后来和母亲一起在香港生活,母亲劝她早嫁人而不要继续读书,为的就是可以减轻她母亲的开支。
开始她投奔母亲,是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希望,找寻最可靠的精神和物质寄托,但是母亲确也只是一个依靠男人上位的交际花,一味的追求爱情,并且最后认为爱玲是她的生活负担,这对张爱玲来说,是经历了冰与火的亲情折磨。
当爱玲妈妈老年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想和爱玲最后谈一次时,爱玲都没有给她机会,而是寄了许多金条给她,以感谢她养育之恩,当时看的这里,我的心也凉了。
所以张爱玲之后,也一直没有孩子,是她自己也无法承诺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不知为什么,越了解张爱玲多一些,越有一种声音,在心里不断提醒我自己,如何养育好女儿?如何给予她恰当的精神支持?
因为我知道,现在我和她的关系,相处模式,一定会影响到她未来和另一半的相处,乃至未来的人生观。
所以,唯有当妈的自我学习,学的越多,也会更有所敬畏。
Part 2 每日复盘
安,家里有女人才会心安。
首先做好基本,必须保持家中的"断舍离",给孩子树立有条理,有主次的好习惯。
其次,才是修身养性。
调整好自己的作息,写作时间尽量利用碎片时间,晚上11点前睡觉,身体是一切梦想之本。
Part 3 每日打卡
记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