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的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多方面上学生的模仿能力超出任何人的想象。所以在常规教学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教师的个人习惯养成对学生起到的示范作用润物无声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熏陶,在阅读方面的指导中,教师结合自己对阅读的理解与认知,从实践教学中进行思考与阐述。
对于预习方面的提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是给予对文章的初步认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预习中解决生字生词的基本问题,在全文理解上也有着对文章主旨上的初步把握。叶老先生在文中举例非常恰当,诚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有为原文填空、排序等题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进行标点填写、对文章主旨解读进行排序。这样的练习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和习惯。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语文成绩,更是对语文阅读基础能力的一种培养。
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都不一样,最基本的区别就是认知生字生词。“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词弄清楚不可。”叶老先生的话语对每一个人的启示都是一样的,读懂一篇文章,就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对文章进行解读。但学生对于生字生词的理解基础不一样,工具书的出现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也更期待有更适合学生使用的字典、词典。工具书的运用不仅仅在学生的预习阶段、研读阶段,在课堂上也有使用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借助工具书的使用对文章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全文主旨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工具书的解释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解读,更需要融入文中联系作者表达目的进行解读。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查找重点词语、句子、文章段落中心局、主旨句进行指导阅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写学习笔记进行预习准备,预习笔记不仅仅是将生字生词备注标记、抄写解释就可以的,更要通过对文章阅读过程中疑问进行阐述,不同的观点和建议都可以在读书笔记中进行记录。
“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在阅读中可能想到的问题进行预设,在解读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味地灌输式教学,更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相互交流解读文章。更为学生自学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经过几年的培养练习为以后的文章解读打下更好的基础,培养参考与思考的习惯养成。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针对矛盾重读比较大问题进行讨论,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学生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理解的习惯,不然讨论就变成了一言堂而没有锻炼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学文章过程中,针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内涵的解读完成并不代表一项教学工作真正的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发散思维的拓展与延伸——为学生提供相关主题、相关问题、相关内容的文章进行阅读思考。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拓展训练。
对于成绩考问,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培养体系不允许对学生进行计分、排名,但人才选拔制度却并没有改变,所以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教师对待考试的态度都非常的认真,在选拔人才这个层面上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语文学习却需要通过考试进行知识的检测与回顾——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做到的却太少太少。考试的必然存在即合理的也是有一定的根据,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解读并不能从考试成绩上看出来,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理解。
精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阅读文字、阅读内涵,更是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把握、方法的掌握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对阅读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