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只有低层需求得到相对满足,才能激励更好一层的需求。
初生的婴儿,这个完整的生命,断掉与母体连接的脐带,呱呱降落到这个世界上,他首先要满足的就是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这些保证他生存下来的因素缺一不可,如果这些都没有得到满足如何健康长大?
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生理需求身为最低层的需求,早已经是本能反应了,没有特殊情况下,我们一呼一吸,不会刻意去关注自己呼吸,饿了自然找吃的,吃饱了自主停下,冷了穿衣,热了减衣或者借助外界工具降温。
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生理需求也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了,因为人类祖先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将适合生存的基因遗传下来。虽然是本能反应,婴儿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但是他还没有到自理的程度。这一切的需求,他暂时主要是通过哭来表达,很多育儿书籍里,或者网络帖子里都说不同的哭声表达着宝宝不同的需求,哭泣不外乎是饿了,热了,尿了,拉便便了,或者生病不舒服了等等,但是当实际发生在你身边,一个这么可爱的宝宝突然表情委屈起来,甚至挣扎痛苦大哭起来,不淡定了,尤其是家里有多个照顾宝宝的家人时,这时意见就更加不统一了。(“宝宝是饿了,你看几个小时前吃了”,“应该是热了、我都全身出汗,热死了!”)其实如果用心去观察宝宝的身体语言,用心记录Ta进食的时间,还是可以从哭声中分辨出来宝宝是哪种情况的。
但是现实中,家人很容易忽视宝宝的实际情况,单凭主观的感受判断宝宝的哭声。例如产后妈妈的身体比较虚弱,可能会比较怕冷,所以妈妈对“冷”可能更敏感,一点点风就让她觉得“很冻”,所以她觉得宝宝要加被子;而奶奶因为发福,心宽体胖,怕热易出汗,她觉得很热,不用盖那么厚的被子。这时如果再来多一个爸爸或者姑姑以他们对温度的感知来判断冷热,估计是要崩溃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以自身的感受去感知婴儿的需求是存在偏差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