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9日,昆明海鸥宾馆,我们精品小班三班的同学们又相聚了。陈庆玲老师把个人成长和专业学习搓揉在一起。借用葛洁老师的画面,如冬至的汤圆,加面、搅拌、搓揉、放料、搓揉、成形、下锅等,只有糯米面不断被搓揉,汤圆才可以更细腻和粘口;感受到自己一会儿在观摩老师呈现一个冰山状态,一会儿在个人的冰山里翻滚被调动起来五味杂陈,又被三人小组的练习搓揉,助教老师带领更像加温的搓揉。
这一次我是很幸运做为案例报告者来呈现一座雕塑。我将把笔墨锚定在雕塑历程我的视角。老师在呈现和转变雕塑中,把从压力应对模式变为一致性、从指责他人变为理解他人的行为、从指责变为好奇、从家庭的呈现转为我的个人资源成长,让我的自我批判变为确认及接纳自己,同时看到个案中资源爱在那里和爱的流动,让我体验到生硬的指导性语言变得更有人性的对待ta的语言表达等等。 老师的雕塑督导,就如一个类似地图的做为导引,让我理解可以有哪几条路的选择,假设向那个方向出发,在那里、从什么地方停下来,以便拐弯。
雕塑的步骤理论上是这样做的:
1.老师布置作业,分别让5个小组的同学们画了10座冰山,并让大家上台来描述冰山。在呈现中看到冰山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皆由此引出雕塑。老师在过程中的衔接是流畅和动态的。
2.首先选角色,并在胸前贴上名牌,为了让角色沉浸在此时此地;
3.接下来把各自角色位置心理的位置和应对姿态安排。
4.开始访谈。先从有感觉的那个角色开始访谈,接连访谈每个人,重心逐渐的移入到重要角色的情感中。老师巧妙的解构被访谈者的话,变成对感受和渴望的挖掘,同时更细腻的和现实生活情境结合的话语。用时间线的方式,呈现出来4年前后的情感。
5.呈现理想画面。
6.落实如何达到理想画面。
7.在重塑结束时候,每个角色分别分享感受、洞察对角色的感受,还有应用在自己生活部分中的感受。
有一幕情境,在扮演母亲角色的那位老师,需要和女儿的角色有内在感受表达爱的当下,起初她很努力的和孩子解释爱。陈老师迅速抓住这个时机,让TA闭上眼睛,老师引导TA感受自己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事件,体验触摸到真实自己的感受,然后用新的感受再次和对面的人建立联接,深情地表达爱。我在假设,陈老师有宽阔大的容量来感受和关注很多人的真实生活事件。因此我有份好奇,陈老师可以关注和对很多人的爱,她有这么多精气神,是如何做到的?
在雕塑中,用系统的视角,我看到这个母亲的坚强、乐观,关于咨询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空间模式,如专家对案主的模式,纠结于告知母女关系还是不告知的狭窄焦点上,新的看到可以有我对她的接纳、信任、更加联接。最近这段时间,我接连在感冒,因为生活中角色在添加,增加角色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伴随压力产生的情绪有怜惜、伤感、紧张、焦虑等,而我也需要来理解自己,在成长中的需要承担,接纳自己和信任自己吧。
第二,家庭图永远不可能完整。在家谱图中,可以直观看到家庭的主要转折点(如重要成员死亡以及智障人的无后代),而这个转折点可能是一系列家庭问题的开端,可能会影响到后代或更多。面对一个来访家庭的时候,可能尽量从“全貌”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系统”很重要,所收集的家庭信息,尽量以家谱图的方式来呈现。所以,家谱图相当于个案概念化技术,起到一个前提假设的作用。以后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