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355个笔记

第四章 致沅弟:至于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 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 由此可见,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第六章 致沅、季弟:满招损,谦受益

◆ 大概军事上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间一定占有一方面。达官贵人家的失败也如此,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占其一。

◆ 唯一希望的是两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嘱训诫各后辈子孙也戒这二字,遵守家规,那便是我心中莫大的欣慰了。

◆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 吾任天下之智力

◆ 他胸怀广大,心平气和,从不居功自傲,看上去就像一位老儒。凡是有人向他进言,对的就采纳,不对的他也不予以辩驳。

◆ 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

◆ 谦逊就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觉,永远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 做官和做人一定要力戒骄傲和懒惰

◆ 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 他处处自谦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无论治军还是公示都以谦字为先,从不与人争夺功名,贪图权势。相反,他还主动请求减权。

第八章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 凡是敬畏别人、不敢对人妄加评论的人,都是谦和恭谨的人;凡是喜欢讥笑评论他人短处的,都是骄傲的人。

◆ 并非只有锦衣玉食、对人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才称得上是骄傲,其实言语间流露出的志得意满、毫无顾忌,开口闭口议人短长,这就是骄傲的极端体现

◆ 戒除“骄”字,就是要以不轻易非议嘲笑人为第一要义;戒除“惰”字,就是要以不晚起为第一要义。

◆ 若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要始终怀着敬畏的心对待别人,如果能作到不轻易对任何人进行评论,那么就能够使鬼服神钦,见识日进,正气日刚

◆ 否则,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所以不可不慎重。

◆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 国藩说,要成为一个不骄傲的人,就要以不轻易议论和讥笑别人为第一要点。这是为官、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也是当领导的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准则。

第九章 致九弟:毋存郁损之怀

◆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即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要担心自己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要通过事实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 所以作为今人,我们也一定要做到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凡事都去忧虑和烦恼,那样只会给我们徒增更多的不快乐。而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他会胸怀自然之心,做到顺境勿喜,逆境勿忧。

第一十三章 致九弟:息怒忍耐很重要

◆ 因此,做官修养心性,首先就要训练自己处事不烦,不急不躁,无怨无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第一十四章 致沅、季弟: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 近来悟出天地间的道理,刚柔互用,两者都不可偏废。太柔了会顺风倒下,太刚就会折断。刚不是暴虐,是坚强;柔不是低下软弱,是谦逊退让。办事情、赴公差,要强;争名逐利的事,要谦逊退让;开创家业时要坚强,守成享乐时要谦逊退让;出去和别人办理交涉要坚强,回到家里和妻子儿女享受时要谦逊退让。

第一十六章 致九弟:积劳之人,非成名享福

◆ 一是忌直言说人长短;二是懂得取悦别人

◆ 也就是说与人保持和气最重要;三是小心小人捣乱

第二十二章 致沅弟:存倔犟以励志

◆ 但在节制血气这一点上,还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宗旨就是克制自己的嗜好欲望,以免残害自己的身体性命

第二十三章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古人说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不过两条:一是骄傲,二是多言。

◆ 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够做出些引以为傲的事情,是值得人欣慰的。但人不能因此而骄傲,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因为傲气长久会令人盛气凌人,而且还会招来

◆ 曾国藩深知傲气的害处,所以他在信中告诉弟弟:“古人说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不过两条:一是骄傲,二是多言。丹朱没有成为栋梁之才,就是因为他‘傲’,因为他多言。纵观各个朝代的名声显赫的公卿大臣,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条而身败名裂。”因此,曾国藩不仅以此修身,而且告诫弟弟也要力戒这两条。
曾国藩戒傲体现在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譬如:1863年,曾国荃进军雨花台,打了胜仗,立下了战功。但曾国藩却要求弟弟不要去争夺这个功劳。

◆ 戒傲是第一要义,也是他人生不败的法则。

第二十五章 致诸弟:学问总以有恒为主

◆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 可是各位弟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的学业情况详细在信里写明,只是喜欢说些家里的事情和京城的事情。现在家中大小的事情都由父母大人出面操持,外面的事情也由我来打理,各位弟弟完全可以不用管。

◆ 学海无涯,是没有尽头的,总要以有恒为主。

◆ 不要因为昨天耽误了而今天来补做,也不要因为明天有事情而今天就预先做完。

◆ 曾国藩所说“有志、有识、有恒”,不仅仅是针对学习而言,其实也概括了一切成功所具有的基本因素,对我们而言,未尝没有借鉴作用。

第二十六章 致诸弟: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 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心,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兄国藩手草。

◆ 我们要用功,先要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被别人所冷笑,才会有进步。众弟弟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来小考都没有考中,恐怕是因为长久的愤怒,导致骄傲懒惰习气的产生,所以特别写信告诫,请务必想一想我说的话而仔细反省自己,殷切希望殷切希望!兄国藩手草。

◆ 曾国藩还告诫人不能过于自满,不能去妄加评价别人和嘲笑别人,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做到超过孔子这样古人的学问,才能评判是非曲直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正是拥有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拥有了更多的智慧。

第二十七章 致诸弟:唯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 季弟天性笃厚,正如四弟所说的,竟能如此快乐

◆ 我们读书只为了两件事:一是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

◆ 二是修习学业的事情,学习记忆诵读辞章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以自强自立。

◆ 他明白表示自己读书不计较荣辱得失,而愿为读书明理之君

第二十八章 致泽儿:读书要明事理

◆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意为:真正弄懂了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任一人情世故能被处理得和谐、圆融,就是一篇美丽的文章。

◆ 怕就怕博而不精,知之而不甚懂,似是而非,对知识的概念模糊,缺乏钻研的精神,这对做学问不利,也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时期内,在一个大的环境内,我们只能着重选择很少的事情去做,而且要能不厌其烦地去做,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反之则做不好

◆ 所以说,若想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绝非一日之功可成,这不仅需要一个人品德优良、心胸开阔,而且还需要这个人聪明好学、知识渊博。

第二十九章 致两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 。你要每天留心,专心在“厚重”两字上下工夫。否则字的本质过于薄弱

◆ 人的气质本是天生的,早就有了定数,是难以轻易改变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在古代擅长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想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 必须在“厚重”二字上,立志苦下工

◆ 古人说服金丹可以换骨,我认为人的立志就是那颗金丹

◆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第三十章 致泽儿: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三十二章 致泽儿:手抄与模仿宜并进

◆ 手抄与模仿一起进行,不可以省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 曾国藩还告诫儿子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一边细读,一边做笔记,一边写,这样才能达到模仿的目的。

◆ 所以手抄能够帮助人强化记忆。日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句子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也就是说将手抄和模仿同时进行,这是增进作文能力不可缺少的步骤。

第三十三章 致泽儿:看书要有所择

◆ 两个人读的书都不是很多,只是选择得很精。

◆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阐述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看书必须懂得善加选择,这样治学才有专攻,对于学问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领会的观点。

◆ 择要而读”

第三十四章 致泽儿:文章以珠圆玉润为主

◆ 由此可见,“珠圆玉润”竟然是如此功夫,可谓是鬼斧神工。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天生所致,也来自后天的努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也并不是因为人们吹捧来的,而是他们手中有真正的“珠圆玉润”的功夫,而这些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不断学习和练习。

第三十五章 致泽儿:读书要从自己短处下工夫

◆ 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常常记忆否?

◆ 看书写字虽然是你擅长的,但也不可松懈,最好继续精益求精,有所拓宽和发扬。走路应当稳重,说话应当慎重,这些你是否经常记在心中

◆ ‘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第三十六章 致泽儿:读古文之要义

◆ 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骄、奢二字所引起的,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

◆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书方法上,也有深刻见解,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 他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第三十七章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 既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培养耐心,长久住在家中,甘于寂寞。

◆ 既不拜老师,也不乱交朋友,傲然挺立,做个第一等的人物,这就是我现在对弟弟的期望。

◆ 我期待弟弟做到的,就是如此而已,总之不外乎“立志”、“有恒”四字。

◆ 勤于思考是为学和做事的关键因素。

◆ 大凡有成之士,都懂得向别人虚心请教。

◆ 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发问,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增长见识。

第三十八章 致澄沅两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 一是看新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生疏。二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容易忘记。三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没衣服,山上没有树木。四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跛不能行走

第四十一章 致泽儿:宽闲岁月,切莫错过好光阴

◆ 道而不径,舟而不游

◆ 得知你读书能持之以恒,我心里十分欣慰。不过随着自己读书涉及的知识日益宽广博大,有必要做一两条札记,以方便自己日后的查考。最近脚步是否日益稳重了呢?要经常注意这些。在此叮嘱。涤生手示。

第四十二章 致泽儿:诗文立意,须超凡脱俗

◆ 尔行路渐重厚否?纪鸿读书有恒否?

◆ 学到精髓,学以致用

第四十五章 致泽儿:读书要有“常”

◆ 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

◆ 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 可见无论年龄的大小,事情的难易,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事情都会像种树和畜养牲口一样,每天不一定看到有变化,但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 的缺点在于说话欠稳重,举止欠端庄,看书能深入进去研究,但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 2024/04/26发表想法

厚重

原文:言语稳重,举止端庄,德行自然也就显得高尚。

◆ 言语稳重,举止端庄,德行自然也就显得高尚。

◆ 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 反复读书,经常温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 孔子认为是因为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如果一个人以能力不够画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 从中体现出了读书人真正应有的读书态度,那就是时刻谨记言语稳重,举止端庄。这是修德的表现。

第四十七章 致纪泽、纪鸿儿:谨遵八本、三致祥

◆ 我教育子弟离不开“八本”,“三致祥”。这八本是:读古书要以训诂为本,作诗文要以声调为本,养亲要以得欢心为本,养生要以少恼怒为本,立身要以不妄语为本,治家要以不晚起为本,居官要以不要钱为本,行军要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 “八本”第四条:“养生”。养生重在以少怒为本,具有自然之心。

◆ 八本”第五条:“立身”。做人做事应以诚信为本,人生虽然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立身应以不妄语为本。

◆ 曾国藩将“敬恕”视为“能设身处地”,在待人处世上尽可达于“挈矩之道

第四十八章 致澄弟:勤俭自勉以长保盛美

◆ 在署一年,已沾染贵公子气习否?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䃅、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即问近好。

◆ 我家子侄,人人都必须以“勤俭”二字勉励自己,或许可以长保家门盛美

◆ 曾国藩就出生在一个勤俭的家庭。而勤俭持家就是他提倡的持家之道。在他看来,如果人人以“勤俭”二字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那么家门就会长保旺盛。

第四十九章 致三弟:勉在孝悌上用功

◆ 可能是心中苦闷忧虑过于严重,想尽快拥有一个明朗的前途吧。只是这样的事绝对不可以求速效,求速效一定会揠苗助长,百害而无一利。只要日积月累,好比愚公移山,最终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而急于求成就会永无出头之日。

◆ 为何不每天在“孝悌”两字上下功夫?如果按《礼记》中《曲礼》、《内则》章所说的句句照做,一定会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时刻安心快乐,随时顺心;对下面的兄弟妻儿都和蔼有恩,井然有序,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 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第五十一章 禀祖父母:持盈保泰之道

◆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十分重视馈赠,主要把它作为惜福之道

◆ 曾国藩对于治家的方法,无外乎是懂得馈赠的道理。正所谓“送人玫瑰,留有余香”。这是许多圣贤之人躬行的准则

第五十二章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 兄弟和睦,虽说是贫穷的小户人家也一定会兴旺;兄弟不和睦,虽说是世代官宦的人家也一定会败落。

◆ 恭读父母的手书教诲,说儿子教育弟弟应该以明言责备为好,不适合唠叨教他们些阅历功夫

◆ 曾国藩也曾说:“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无论父子或夫妻都不如兄弟相处的时间长久,所以兄弟间如果能够没有猜忌之心,便可以享受无穷的兄弟天伦之乐

◆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们常用“情同手足”来形容关系之近,但真正的“手足兄弟”应如何相处呢?曾国藩认为应该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 “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唯愿弟做错事,唯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唯愿兄做错事,唯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

◆ 人与人交往,家里的人最常用的沟通方法就是言语,所以言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要知道,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言语不和

◆ 一个家庭,如果亲兄弟之间都不能好好相处,又如何与别人相处,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要陷害,又如何让人信任。所以患难中能够相助的只有兄弟,兄弟之间没有彼此猜忌,没有彼此伤害,外人自然就无法欺负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五十四章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 而人的心要想达到灵活,就不可以过于劳累,也不可以过于安逸。这样才能使人的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否则过犹不及。

◆ 治国如此,治家也一样。要想将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就必须要适当保养自己的身心,不可太过劳心,如果劳心过度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过早死亡,所以说凡事尽力就好,因为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长久地持家操守;否则,家业也会因人的衰亡而衰落。

◆ 这正说明了,治国、治家都不宜劳累过度,这样才能为国,为家贡献出一份力气,让国家繁荣,家业兴旺

第五十五章 致诸弟:自立门户,自立规矩

◆ 【原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廿八日发第九号家信,想已收到。七月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虽头面微有痕迹,而于召见已绝无妨碍。从此不治,听之可也。

◆ 家中的《五种遗规》,四弟必须天天翻看,逐句学习。我对四弟所期望的,也只有如此。家中承蒙祖父德高望重,我才得以暂居高位,如果兄弟妯娌相处不和睦,晚辈子女没有规矩,就会骄奢淫逸,衰败便会接踵而至

◆ 到时即使贵为宰相,又有什么用处呢?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非常严格,是我辈的榜样,我们只要依旧例而行就好,这是极其容易省力的事情。别人家没有这样的好榜样,也要自立门户,自立规矩,更何况我家有祖父这样现成的榜样,难道愿意放弃先辈的榜样不去遵照,而忍心目睹家业衰落吗?现在我不在家,一切必须四弟做主。兄弟之间不和睦,是四弟的罪过;妯娌之间不团结,是四弟的过失,晚辈骄横放纵不知道礼仪,是四弟的过错。我有三件事奉劝四弟:一是勤奋,二是早起,三是看《五种遗规》。四弟如果能记住这三句话,就是对我的敬重;如果不信这三句话,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当兄长的。我们家将来的家业是兴旺还是衰败,全看四弟的作为了。

◆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这都是说对长辈说话不要高声呼喊,而要平和。

◆ 《孟子·离娄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正道出了一家中规矩的重要。如果一家没有规矩,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散漫,那么家庭必然会不和谐,也会因此而使家庭没有其乐融融、人丁兴旺之象

◆ 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具有自立门户的意识,努力拼搏,争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且在经营自己的家庭上,也要自立规矩,学习古代优良的家风,让自己的家庭永远昌盛

第五十六章 致诸弟:贤肖不在高位而在谨朴

◆ 我经过仔细思考后发现,凡是天下官宦人家,最多只能挥霍一代,便将其中的财富很快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开始骄奢淫逸,后来又放荡不羁,最后深陷欲望的沟壑而不能自拔,能够延续一两代旺盛的实在是少见;商贾人家,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人家,谨慎淳朴的能延续六七代人;孝友人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如今我仰仗祖宗积下的德行,年少便身居高位,生怕我将一生的财富享用完了,所以在这里教导各位兄弟和孩子,但愿成为耕读孝友的人家,也不想成为仕宦人家。各位兄弟不可以不多读书,用功不可以不勤奋,千万不能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做官而心生杂念,一心求取功名。如果看不透这个道理,即使科举高中显赫,最终也算不上祖父的孝子贤孙,我曾家的有功之人;如果能够看透这层道理,那我对你们深表钦佩。

◆ 人一定要有一颗淡泊的心,脚踏实地地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取得成就,那才是最令人敬佩的。

第五十七章 致泽儿: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 早:起早。这是星冈公最为提倡的生活习惯。也是曾国藩遵守的家风。他曾说:“戒惰莫如早起。”要想戒除惰性,早起是最有效的办法。

◆ 扫:打扫房间。打扫房间能起到培养一个人独立生活及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的作用,还能起调节情绪的作用。

◆ 三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 宝:善待亲戚族里

第五十八章 致两儿: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

◆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

◆ 泽儿看书天分很高,但文笔的功力却显得薄弱,说话又太随便,举止太轻浮。这次在祁门度过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改掉轻浮的毛病。今后必须要在言行举止方面时刻注意

◆ 田产最容易滋长骄气和惰性,所以家里千万不可积存过多的银钱,也不要置办田产,你们兄弟只要努力读书,绝对不怕没有饭吃的观点。由此可见,他将钱财看做是身外之物,如果积攒过多的金钱,那么儿孙就会因此而不再发奋读书,从此会骄傲懒惰起来

第六十一章 致鸿儿:勿沾富贵习气,才能成大器

◆ 凡是世家子弟,饮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就很难希望他有所成就。我虽然惭愧地位居将相,但所有衣服合计不值三百金,希望你们常恪守俭朴的家风,也是珍惜福分之道

◆ 这是告诫儿子要做贫寒而有骨气的读书人。

◆ 但他主张该用的银钱,一定要用,而不要过于吝啬

◆ “奢侈就会骄纵无礼,省俭就会显得寒碜,与其骄纵无礼,宁可寒碜

◆ 做人应该省俭但不是吝啬。省俭是指节约用度而又符合礼节;吝啬则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置之不理,不关照救济。而有的人施舍时过于奢侈,节省时又过于吝啬。如果能作到施舍而不奢侈,节省而不吝啬,那才是治家的根本。

◆ 太吝啬,就会让人丧失本性,而失去人之常情,处于可悲、可恨的地步。

◆ 曾国藩告诉我们治家要俭朴不要过于吝啬,也正是这个道理。这种俭朴是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都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第六十二章 致澄弟:盛时宜作衰时想

◆ 兴盛时期常为衰落时期作必要打算,上场时也应当想到下场时的落寞。富贵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记这两句话。

◆ “兴盛时期常为衰落时期作必要打算,上场时也应当想到下场时的落寞。富贵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记这两句话。”其意道出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见解。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贪图安逸则一定会死亡。

◆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第六十三章 致泽儿:以耐劳忍气为要

◆ 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是成功的人都是以此作为立身建业的准则。

◆ 在各种逆境中必须学会忍耐,忍会对我们有好处,斗会让我们有损失

第六十四章 致澄弟: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回,弟须时时留心

◆ 我不想多寄钱物回家,总是担心老一辈太奢侈了,后辈不免会骄奢起来,以前钱多的人家子弟没有不骄奢的。

◆ 我们弟兄要想遗存先辈留下来的恩惠,为后代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你和沅弟都能做到勤但做不到俭。我只有些俭而不是非常俭。子侄眼界看得高了,口福大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这一点你要时刻留意。

◆ 人拥有过多的钱,就会过于奢侈的观点

◆ 有福不可享尽!对于福气,就是应该珍惜才对。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的道理。

第六十七章 致四弟:不可劳心费神,多管闲事

◆ 现在你正在病中,不可以劳心费神,多管与你无关的事情,要尽量节省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即使将来痊愈后,也要将多管闲事的心收起,专心种菜、养鱼,享受一片生趣盎然的景色,该是多么惬意呀

◆ 先要安分守己养好病,切不可贸然贪功。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少管闲事、谨守本分,才不会招致杀身之祸。

◆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

◆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 如果人一向都过着富贵的生活,就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如果一向过着贫贱的生活,就应该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如果是生活在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不要冒充绅士,只要保持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素位而行。

第六十八章 致两弟: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

◆ 每天可以临帖一百字,将自己的浮躁之气收敛一下。气收敛了就会变得仔细,心收敛了就会变得平静,对于写字也有好处,对于立身治家都有好处。

◆ 对于后辈的子侄,总应教育他们懂得礼

◆ 家人不可贪图钱财、摆富贵、仗势欺人、不学无术,倡导他们要生活俭朴,与书为伴,收敛抑制心态

◆ 洁身自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 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

◆ 戒奢以俭,不浪费财物

第六十九章 致夫人: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 时时有谦恭省俭的意图,这样福泽就会长久,我心中就十分安慰了

◆ 人生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只顾匆匆向前赶路,去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忽视欣赏身边的风景;殊不知,只要我们稍微放慢脚步,你就会发现路过的都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官场的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喧嚣的幻影之外,还有来自家庭的温馨等候。

第七十章 致四弟:继承祖父“三不信”家风

◆ 泽儿虽然体质弱,而保养的方法,也只是在饮食上谨慎,节减嗜欲,绝对不在于多服药

第七十二章 致沅、季弟: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 自己削弱自己的方法是什么?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而已。我最近将清字改成了廉字,将慎字改成了谦字,勤字改为劳字,更加明白浅显,实在有可以下手之处。

第七十三章 致泽儿: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

◆ “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这是告诫富贵人家不能敬奉疏远的亲属而慢待周边邻居

◆ 除了不管闲事,不帮人打官司以外,只要有能够与人方便的机会,也不要吝惜

◆ 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 人与人相处,谁都不愿意吃亏,因为吃亏和愚蠢、笨拙常常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么只能是双输,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你吃些亏,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如果很多人都这样想,那么你实际上是获得更多的人气、更多的合作机会,那么也就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吃亏就变成福气了。

◆ 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比期盼得到的更多。换言之:选择吃亏也是一种福!

◆ 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

◆ 他也正是依据这种“不占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做到无欲则刚,处处拒绝利的诱惑,而终成一代名臣。

◆ 失去的大多只是物质的和暂时的,而得到的却是精神的和永久的

◆ 并且,适当吃些亏有助于我们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博得别人的认同、好感以及友谊,从而在生活中来去自如,逍遥自在。

第七十四章 第四辑 治国篇——精忠报国,治军有方

◆ 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第七十五章 致沅弟:死到沙场是善终

◆ 勇敢是人的一种品德修养。见到穷困落难之人,立刻生怜悯之心,关键时候出手相助的,这是仁勇;伸张正义,敢于为民请命,疾恶如仇,敢于打抱不平,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这叫做义勇

◆ 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敢深入龙潭虎穴出奇制胜,敢辗转于群狼狡狐之间的,这叫做智勇。勇敢需要仁德的指导,需要大义的引领,需要智慧的辅助。否则,无仁、无义、无智之勇只是匹夫之勇,盲目之勇,不能成事,更不能担当决策的首脑。

第七十六章 致九弟:带兵治军要得法

◆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倾其全部的精力,从一而终。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人做事没有恒心,就会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 带兵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体察人才,整顿军规,其次才是讲究战守策略

◆ 《得胜歌》中所讲,必须全部做到。

◆ 身体虽虚弱,但不要太过于爱惜,精神是愈用愈多而阳气也是愈提愈盛。白天做的事多,晚上才能睡得香。你如果有了爱惜精力的想法,做事犹豫,没有生气就会一事无成的

◆ 但是可以通过营、哨官的亲自督促,建立和加强统兵的威严,有利于上下之间的节制,到临阵之际,才能收得指挥自如之效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

◆ 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

◆ 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

◆ 无论是为国打仗还是建国立业,我们都要懂得人必须要有明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并且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在行动中找到可行的办法措施,这样才能对于我们所遇到的困境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十七章 致九弟:心浮气躁,乃兵家大忌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 你在信中说自己是老实人,而我认为我也是老实人。不过因阅事渐多,又经历了许多官场事变,所以就多了一些机谋权变的伎俩,才不像以前那么单纯,使自己学坏了。

◆ 如果整天钩心斗角,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报复将会无休无止,从此就永无宁日了。

◆ 自胜之谓强。例如强制,强恕,强为善,都是自胜的意思。

◆ 。你的军队勇气有余,但沉毅之气不足,这就会犯兵家大忌,作战时心浮气躁,希望你在平时训练时多加注意。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你要能认真完成,将会战无不胜,为我多多争光。

第七十八章 致九弟:治军要注意平和二字

◆ 故于两弟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幸勿视为老生常谈

◆ 第善觇国者,睹贤哲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

◆ 所以我对两位弟弟常常用平和来告诫,别以为这些是老生常谈

◆ 观察历代兴亡,若看到贤哲在位,那么国家将兴旺;若看到鱼龙混杂,那么王朝就会出现更替

◆ “从事政务,首先在于爱民,要爱民必须选察官吏,察举官吏最重要的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须慎于听取言论。

◆ 喜爱一个人而知其所短,厌恶一个人而知其所长,就是‘术’字最好的、最贴切的意义。”

◆ 唯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

◆ 希望州县的官员都能体谅农民的苦。这样不仅给农民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也维护了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

◆ 仆尝谓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

◆ 这又体现出了曾国藩不但自己爱民,更教育和约束湘军官兵要严格遵守纪律,体现爱民之心

◆ 泽东便借鉴曾国藩的做法,亲自草拟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又将其修改扩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仔细阅读曾国藩的《爱民歌》和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者在内容和条文上不一样,词句上也不同,但主要意思都是约束官兵的行为,加强军队的纪律性,以赢得民心。

◆ 不对,在我看来,取胜的道术,凡用兵作战的基本,都在于得到民心

◆ 所以善于抚顺人民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而用兵的要术就在于抚顺人民而已。”

第七十九章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急

◆ 治军要以能作战为主要目标,

◆ 能爱百姓是第二个目标

◆ 能使官绅关系和谐是第三个目标

◆ 愿你能够勤奋,每天都很慎重,什么事情都做到底,不松懈,这些不仅补救了我从前的过失,也可以为我们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争光。

◆ 精神是越用越有的,不要因为身体弱而过分保养;智慧是越苦练越明智的,不能因为偶然挫折而放弃

◆ 你应把求才当做首要前提,军营中庸碌多余的人,就算是亲朋好友,也不久留,这样真正的贤者才肯前来共事

◆ 善于使用人才不仅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行,但我不怕,因为我有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饷,这些我都不在行,但没关系,因为我有萧何;要我去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更没这个能耐,但幸运的是,我有韩信。”

◆ 发现人才,人尽其才,任人唯贤。

◆ 因此,曾国藩一般对于投奔他来的人,都会先审察一番。一旦被他初步断定为可用的人,他就会给他发放少量薪金,并把他们安顿在幕府中,然后再暗自观察。等到他发现他们各自的才能后,再根据他们的才华,委以重任。如果是对于那些他认为可以担当大任的人,他将会更长久一些进行考察,比如,对鲍超的考察,就是故意制造了一些曲折。

◆ 曾国藩对人才进行考察后,就会根据他们各自身上的才能把他们放到适合的职位上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也是如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只要能找到适合位置,把人的缺点用在适合的地方,缺点就会变成优点;把人的优点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 对于擅长治军的人,就安排到营务锻炼,以便日后将其培养为将才;对于精于计算的人,便放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让他学习筹饷、理财、运输等工作;对于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便把他安排到制造局,参加造舰制炮的工作。让人人都能尽其用、尽其才

◆ 治军最忌讳的是任用违其才

◆ 作为将领一定要慎于用人,不要违背人才的特点而用人,那样只会既害了人才的前程,又让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

◆ 上述都是告诫人们在治军的过程中,求才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但是求才万万不能盲目而求,而应懂得察人、用人,因地制宜,让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这才是最重要的治军之道。

◆ 治兵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和事业上的用人也是一样,只要你能够因人而用,那么你就肯定能让自己有一群能力超群的朋友,事业也会因人脉的旺盛而更加旺盛。

第八十章 致九弟:军事无常愈当澄心定虑

◆ 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至要至嘱

◆ 应当相互帮助,如有足够的钱当做军饷,应当适量地分给他们一些。

◆ 都是为朝廷效力,应当相互帮助,不要使自己肥厚而他人独瘦

◆ 军事变化无常,越是情势危急的时刻,就越需要冷静思考,不可草率行动,这非常重要,千万要记住。
咸丰六年十一

◆ 《荀子·不苟》中说:“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意思是说,可欲与可恶、利与害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只看到一面就是“偏”,所以要“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才能“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所谓“兼陈万物”是说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兼权孰计”,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为各种矛盾现象

◆ 曾国藩进驻安庆后,就计划进攻金陵。他始终坚持“稳慎徐图”的作战指导思想

◆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这次战役计划部署细致、思虑十分周密,环环相扣。

第八十一章 致沅、季弟:随时推荐人才

◆ 我告诉筱荃观察人的方法,主要是爱恨分明,有原则而没有官气,办事稳重而不狂妄。

◆ 能耐劳苦是办事的基本条件,用一些能吃苦的正直人,日子长了就可以看见成效,不要以“不敢冒奏”四个字来推脱。

◆ 在军队中,一个出色的将领,善于用人,就会得到众士兵的敬服,并尽自己的全部才能去为国家效命。

◆ 但是他身上却彰显出更卓越的领导素质。而这种素质归纳起来,无非有三方面:第一,识人的智慧;第二,用人的诚意;第三,宽广的心胸。

◆ 曾国藩认为,用人首先要知人。只有对人才了解了,才能决定用的人是否恰当。曾国藩这种识人的能力令许多人都很敬佩,就连他的对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也认为,曾国藩虽然不善于打仗,但在战略谋划和识拔人才方面,他却有着超人的能力。

◆ 这些都是从这两个人的志向和趣味中考察出来的:志向与趣味低下的人,往往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这些人的品行也越来越低贱;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往往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品行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

◆ 曾国藩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人乐意为他所用

◆ 既不笼络在自己的掌握中,也不持有敌对态度

◆ 我对于左宗棠以怨报德,心里面当然不能没有芥蒂,但我已经年老了,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偏狭的行为。你们这些少年人,尤其不应该妄生意气,对于左宗棠只是不来往就算了,此外不得有丝毫的意见。

第八十二章 致沅、季弟:多置好官、精选将才

◆ 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两句话简明扼要

◆ 置好官、遴选将才非常重要,并让弟弟为他留意,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要推荐给他

◆ 一个好的军队离不开好的官员和将领,所以他总是注意往身边拉拢人才

◆ 曾国藩拉拢人的方法无外乎有三种:第一,情感交流;第二,利益引诱;第三,善于约束。

◆ 曾国藩知道,作为一个将领,要想让属下愿意为你所用,就必须要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要知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曾国藩就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他与人才之间常常促膝而谈,时间长了,就建立了一条很牢固的情感纽带。

◆ 但凡出来带兵者,都难免会稍肥私囊,你想让他们一点钱也不拿是不可能的。

◆ 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能来报答您。

◆ 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 只有让优秀的人才感觉到有升迁的希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力。于是他就开始效法胡林翼,改变作风,大力保举人才。

◆ 他和他的人才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下属得到了提升,他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所以曾国藩曾说:“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 第一,花钱会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手中钱财较多的时候,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手中钱财紧张的时候,则将好处让给别人,哪怕自己过得很苦;第二,不要与他人争功,遇有胜仗,将全部的功劳都归于他人,遇到有升官的机会,将保举的机会给他人。
该严的也有两方面:第一,对他的礼节要疏远,跟他的往来要少一些,给他写的信要简单,话不可多,情不可密;第二,要剖明是非,凡是他和他的部下做得不对的,坚决进行惩治。
总之,在名和利问题上要宽,在是与非问题上要严。如果这四者兼备,那么你的手下就又有强兵,又没有不可以相处的人了。

◆ 由此看来,名利问题上要宽,就是说要利益引导。是非问题上要严,就是要在利益引导的同时严加约束

第八十四章 致沅弟:宜休养锐气不遽进兵

◆ 曾国藩还告诫弟弟对人不要太苛刻,因为这样会使自己与人结怨,甚至引发祸端,所以不可不谨慎。

◆ 于谦处理事情不婉转,说话刻薄,不给人留面子,由此使那些与他有矛盾的人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谦”势力。经过这些人的一番密谋后,“倒谦”计划不久便付诸实施

◆ 有很多人成败都在于言,鬼谷子视人嘴为祸福的开关,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

◆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 所以说,为了避免自身的祸端发生,我们对人一定不要太过于刻薄,无论是军中的主帅,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都应引以为鉴,所谓祸从口出,一定要在自己的言语上谨慎行

第八十五章 致泽儿:对士兵坦诚相待

◆ 对于个人而言,真诚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 拥有真诚可以避免彼此的猜忌;还可减少彼此的钩心斗角及千方百计的算计。

◆ 君子贤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 1861年,太平军李秀成突然率兵进攻祁门。祁门是曾国藩的大营,名为屯兵重镇,实则是个空城。这个时候,有些人十分恐慌,甚至有人携带行李,准备逃跑。曾国藩知道后,没有丝毫的愤怒。而是传达出命令说:“如今敌人气势很大,如果有谁想暂时离开这里,我可以支付给他三个月的薪水。

第八十六章 致沅弟:为敌人小心防范

◆ 做事总要从冷淡的地方下手,积劳而又使人不知我们的功劳,那就最好不过了

◆ 作战过程中,一定要小心防范敌人,并洞察敌人的军情,然后再图谋攻打,就一定会取胜。

第八十七章 致泽儿: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 适当地把握时机,适时掌握主动权,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为人处世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旨。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客观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极其有限的,但只要把握时机,善于动脑,主观能力就会助你成功。

◆ 世上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情况、形势的变化,及时掌握有利时机,把握主动,灵活应付,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缺的本领。所以,有时候在许多场合,还要学会装糊涂,这种糊涂要有进有退,不同场合不同运用,以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 审机审势,第一贵在审力。审力,知己知彼的功夫

◆ 掌握趋势,洞察趋势,顺应趋势、善谋全局才能把握关键、成就大业;善断大势、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先发制胜。

◆ 事业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在关乎前途和命运的紧要关头,一个人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其关键在于“顺势而为”,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要具有顺势而动的智慧,达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未形”的境界。

第八十八章 致沅弟:极盛之后应加倍小心

◆ 我们做事不要太激进,过于好大喜功,而是要在极盛后加倍小心。否则,就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局面,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八十九章 致泽儿: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 做领袖就要有领袖的气度和胸怀。该放弃的要放弃,该担当的要担当。曾国藩之所以能领导群雄,并非他有超人的智力和非凡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气度。尤其是当属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为其分忧,给别人解决了一次困难,就有可能得到一生的报答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长官对下属施威则主要是通过有过必罚、严厉督责等方式,使下属产生惧怕得罪的心理,使其行为选择在主要是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间接对长官负责,做到“有过必罚,不论亲疏”即可。

◆ 施恩要颇有讲究,施得巧妙,施得不露痕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把一番盛情好意弄成了一盘盛气凌人的“嗟来之食”,反而会弄巧成拙

◆ 一是推功揽罪法,即是推功于下、归罪于己

◆ ,一个想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在下属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树立有力的权威,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上真正服从你,真正地为你卖命

第九十三章 致沅、季弟:善将兵者与不善将兵者

◆ 凡是善于领兵的人,需要每天都告诫将领,训练士兵。战争上遇到小的挫折,就要对将领责备劝诫,甚至杀掉,或者边哭边训,整天唠叨不停,这正是因为爱惜部下,想要保护本营的门面和名声。

◆ 不善于领兵的人,不是责备本营的将士,而是嫉妒别的军队比自己优秀,不让部下自强,只知道恭维上司,应酬朋友,求得名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 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像用绳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像用胶带黏住人的双眼,却要求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

◆ 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益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

◆ 曾国藩就十分善于用兵,他有着成熟的用兵思想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 他的军事思想是,主张结硬寨、打呆仗、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变更主客之势以掌握主动。这些都可谓是十分有见解的用兵主张。

◆ 善用兵者,在对于士兵的要求上也是十分严格的,所谓军令如山,即使君王犯罪也要和庶民一样同样治罪。可见军令的威严

第九十四章 致九弟:仁礼并用是带兵之法

◆ 带兵的方法,用恩情不如用仁义,用威严不如用礼遇。“仁”的意思就是“要想自己立身成事,先让别人立身;要想自己达到目的,先让别人达到目的”。对待士兵要有如对待自己子弟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够独立,能够发达

◆ 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 与部下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神秘感和威慑力,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 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

◆ 一开始就要与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避免其不逊之烦,又不必因远之而生怨。其实对所有的人,初识时难辨其是小人还是君子,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确认其确为君子时再近不迟。否则,初识即近,一旦发现其为小人,则远也不是近也不是。

◆ 就我们个人来讲,小人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不随意近人、不随意交朋友,小人就不便对我们行事,这样,小人也就不能成为小人了。

◆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正是这种“不卑不亢,泰而不骄,稳重庄敬”之态,才使他得以威势其下

◆ 所以说,以“礼”带兵,不战自胜,两国交兵,勇者必胜,这是常规

◆ 情况,比如,一个蛮横无理的人对你大呼小叫,你感到十分气愤,这时如果你以牙还牙,结果肯定是打得不可开交,弄成两败俱伤,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但如果你能沉住气,以礼相迎,那么来者的锐气一下子减少一半,这样就可以有商量的余地,不至于使矛盾更加激化。

◆ 可见,当一个人,一个国家,处于危险境地又势不能敌时,以“礼”对之,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最好选择

第九十五章 第五辑 为官篇——晓得下塘,量材录用

◆ 勤、恕、廉、明,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即: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之中,他认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明字。而求明之诀,他认为是勤字。所以,他为官一向以勤字为立身原则。在他看来,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是人。

第九十六章 致诸弟:为政不可骄奢淫佚

◆ 最重要的是教导后辈要做到“勤”、“敬”二字

◆ 骄”和“佚”,足以能毁掉整个家业

第九十八章 致四弟:劝乱世应不露圭角

◆ 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 “愚者人讥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第九十九章 致沅弟:为政优于统兵

◆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

第一百二章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 除了杏南以外,还有谁可以分统,也要尽量尽早提拔。办大事的人,要以多选接替人手为第-要义。如果选不到满意的人,那就可以选稍差一点的,然后再慢慢教育培养。

◆ 办大事者,应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的人选择不到,姑且选差一点的,慢慢教育他就可以了。”

◆ 没有官气,办事清晰,没有大话的人是可用之人,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也是可用之人。反之,那些官气十足、乱放空话的人只会惹人生厌。其实无论任何人,都应该遵守这样四条:“有操守”、“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言”。

◆ 《三国志》中有“(诸葛)亮独观其大略”,这个“大略”,就是条理的意思。没有条理的人必做不成大事,当然,有没有条理和与这个人做不做朋友没关系,无论你多么优秀,如果没有几个平庸的朋友,只能说明你太势利眼了。

◆ 心细,”既有考虑事情细密周全,又有做事有条不紊的意思。

第一百三章 季弟:望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 做事要毫不偏激,也不要随波逐流;所处地位可高可低,可上可下,朝中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都会钦佩赞叹

◆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若弟弟能够常常想到“顺信”二字,今后的功名是不可限量的

◆ 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 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人,日久自有大效”

◆ 乱世思才,治世思德”

◆ 此,要想成为政界上的好官员,军事上的出色将领,企业的出色领导人,必须自身勤勉做到德才兼备,学术有方,切忌骄傲自大

第一百一十二章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 ,以后做事不可占人家半点便宜,不可收取人家的钱财。切

◆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谁都不愿意吃亏,因为在人们看来,吃亏常常是和愚蠢、笨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多数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只是得不偿失。

◆ 一直都是与人斤斤计较,以占别人便宜而度日的

◆ 占别人便宜,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如果一如既往地占别人便宜,只会像故事中的窦禹钧一样,得不偿失。反之,如果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时,而痛改前非,就一定会如愿以偿。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的人,如果你吃些亏,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如果很多人都这样想,那么你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的人气、更多的合作,那么你也就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就变成福气了

◆ 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这既是教导儿子为人处世的箴言,又是一位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 古今中外,那些贪图便宜,见利益就贪,见功名就争,一辈子都不愿意吃亏的人,他们只会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思想,认为只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就能幸福一生,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只会被自己的思想拖进混沌的泥泞之中,而失去本性,被世人轻视,

第一百一十五章 致泽儿:做人需忠恕

◆ 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已经阐述了很多道理,也都不外乎“敬恕”两个

◆ 要立可立之人,要通达可通达之人”

◆ 身体力行没有成果,就要反省自己”

◆ 我们为人为事也是如此,要以“忠信”为本,尽量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不论对上对下,都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信得过、靠得住、有用、可用”的形象,让所有人都能信赖你,使人际和谐。这样你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 。而只有勇于承担事务,并将事务做好,这才是真正的“忠信”;而不顾一切的“实话实说”、“实事实办”,最终只会将事情弄到反的方面上。这可称得上是“愚忠”

第一百一十六章 致泽儿:做人要有气量

◆ 以前我在信中曾教你学作赋,你的回信中却没有提及此事;后来我又写信教导你涵养二字,你的回信中同样也没有提到,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以后我在信中议论的事,你回信时都要作出回应。
历数本朝大儒,除了顾亭林以外,我最喜欢的要数高邮王氏的学问。王安国早年以科举鼎甲进入仕途,官至尚书,追谥文肃,以严正被朝中官员推崇。他的儿子怀祖先生念孙,念孙对于经学研究精卓;念孙的儿子王引之,引之又以鼎甲人仕,官至尚书,追谥文简。

◆ 每个人都有他可取的一面,尽管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只要他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称赞与真诚相助,事业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 曾国藩与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主张以“度”容“士”,诚待天下,从而换得人才济济于一堂的大局面。
曾国藩在努

◆ “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久则人之意消也。若勾心斗角,相迎相拒,则报复无已时也

◆ “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不露一字。久之,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 曾国藩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的观念,“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最终不能立己达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

◆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 如果善待别人,别人就会把你当做朋友和合作伙伴,从而一起共同发展;相反,如果把他们当做对手,互相争斗,互相排挤,那么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来对付你。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说,做人要有大度的气量。

◆ 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这就是说,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而大度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魅力,不仅能够让自己正视缺点,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 为人处世都以大度为准则,当他发现有人指出他有哪方面的错误的时候,就会立刻改过,而不会对人进行指责

◆ 雅量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很多人把脾气温和与雅量混为一谈,认为心平气和,不急躁就是有雅量的人;与人交往,一味谦让、退避便是胸怀雅量。其实不然,争吵或者争论中的谦让只能说明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聪明还是迟钝,并不是为人的宽容、度量大。

◆ 真正的雅量之人,是在长期处世办事的实际行动中,在事关大局以及事业、前途与人产生矛盾时是否能够谦让、宽容;或者与人有恩怨、矛盾、不和之后,是否能够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或者坦然、虚心接受一个人的批评和建议,并且对直言不讳之人产生感激之情,而不是心生怨恨。

第一百一十七章 致沅、季弟:人无完人,不可强求完美

◆ 我曾批评过他口气强硬、文笔刚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天赋高的人,如果能适当引导,也可变成得道之士。如罗山、璞山、希庵原本都是非常高傲的人,后来才慢慢归于平实

◆ 我过去也是如此,错在高傲,直到近些年来才逐渐变得平淡朴实

◆ 总的来看,天下没有一点缺陷都没有的完美之人,也没有完全没有摩擦和矛盾的友谊。只要在大的方面能够做到正直,一些小毛病可以包容,这样也就过得去了

◆ 曾国藩一生看人,就从不苛求完美。在他看来,天下没有一点缺陷都没有的完美之人,也没有完全没有摩擦和矛盾的友谊。只要在大的方面能够做到正直,一些小毛病可以包容,这样也就过得去了

◆ 人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做到优秀,但也并不是每方面都一无是处。再逊的人也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所以我们看人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发现每个人的优缺点,千万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断人,或许你今天看不起的这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干将。

◆ 只要一个人在一方面有能力,他就会将这人视为人才,从而招揽在身边,进行重

◆ 人各有长短,只有与别人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才能共同取得进步。不要怕把自己的优点展示给人,让人借鉴;别人有优点,不要不敢于承认,要勇于接受和借鉴,这才是与人相处的良性循环。如果不敢把自己的长处让别人借鉴,别人也会同样对你隐瞒,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个人封闭、狭隘、信息流通不畅的小圈子,这是恶性循环。

◆ ,谁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超越别人;每个人也都有失误的时候,谁也无法确保自己就是永远的成功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因此,要认识自我,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所隐藏的潜力,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能善用自己拥有的长处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扬长避短,这样就能让一个平凡的自己

第一百一十八章 致纪泽纪鸿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这是说,在孔子看来,对于自己有益处的朋友有三种: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 友直”就是说有正直之意。这样的朋友胸怀坦荡,对人真诚,说话直言不讳。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在自己的身上,能够让自己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不敢胡作非为。如直言敢谏的魏征就是如此,当他看到唐太宗做法不对的时候,他就当面指出。后来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悲伤,称赞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果唐太宗这一生没有这么刚正不阿的臣子,那么他就有可能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根本就无法做个好皇帝。

◆ “友偏辟”是指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不体谅别人的人

◆ 友善柔”是指那些当着你的面,巧言令色,而背后却在恶言诽谤的人

◆ 友便侫”是指那些口才十分好,但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 友直,友谅,友多闻”为原则

第一百一十九章 致沅弟:与他人交际,须省己之不是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第一百二十一章 致澄弟:述养身之法有五事

◆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 养生的办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每日临睡前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制怒就是我所说的养生以少生气为本

第一百二十九章 禀父母:述治疗睡眠方法

◆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 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缓解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秘方。

第一百三十章 致澄侯、沅甫:总以戒酒为第一义

◆ 早起也是养生之法,并且是保家之道,早起的人,向来没有不长寿的。我近来有两件事效法祖父:一是早起,二是勤洗脚,这对身体大有好处

第一百三十一章 致纪泽、纪鸿儿:饱看山水,以养身心

◆ 每天未刻以后,就应休息或者外出游览。古人把抑制愤怒、堵塞邪欲作为保养身心的诀窍。抑制愤怒就是我日前信中所说的少恼怒,堵塞邪欲就是我以前信里所说的知道节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