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地铁中,我第一次走近一位男乘客,胃部就感到不适。我开口向他询问是否可以让座给我。不幸的是,我开始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我不是在演戏,我真的觉得快要死了。”
这是一项迄今为止被认为最糟糕、最痛苦的研究经历之一,人们在寻求帮助的时候,感觉糟透了。
如果你在求助时,也像上面那位求助者一样紧张不安,或者虽然得到了帮助,却冒犯了别人,那么这本《如何正确求助》就太适合你了。
本书的作者海蒂·格兰特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动机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这本书是他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精华。
书中用有趣的故事和研究案例展示给人们,只要调整好心态,用对方法,不但很容易得到帮助,同时还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和幸福。一起来看看你可能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吧。
1、我们为什么觉得向别人求助这么难?
“要找别人帮忙吗?还是算了,先自己尝试吧,实在不行了……再说。”
这样的内心斗争,并非代表一种独立,而是找别人帮忙,我们有很多顾虑。
首先就是怕被拒绝。
而作者表示,我们推测对方能否答应帮忙时,往往只考虑事情的困难和给对方带来的麻烦,却严重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方说“不”要付出的代价。
请你回忆一下上次拒绝别人时的心情,并不那么好受吧?没错,一个人当然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但也真的会伴随不小的痛苦。
研究者们让一些学生请人帮忙填一份调查问卷,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随即提出第二个请求,帮忙发一封邮件。结果显示,学生们认为只有18%的人会答应发邮件,实际数字却是43%。
真相就是,没人喜欢两次都被别人看做一个不近人情的混蛋,毕竟一次已经够糟糕了。
如果你遇到拒绝过你的人,第二次想要向他求助,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帮你解决问题,他们就有机会感觉好起来。
除了害怕被拒绝,还会害怕被人讨厌。然而另一个真相就是,我们低估了给予帮助给人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作者在大量研究中得出结论,给予别人的帮助越多,生活中就会有越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哪怕是帮助别人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人愉悦一整天。
我先生就因为早晨帮一位老阿姨拿大箱子上楼梯,直到晚上心情都很好,还觉得一整天的工作表现都相当不错。以至于后来,他帮老人或者女士拿重东西的事情越来越多。虽然有好几次,都被年轻女孩的第一反应误会,怀疑他是不是不安好心,要抢了东西就走,让他哭笑不得,可他还是坚持看见了就去帮忙。因为带给他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这也是作者想要我们放下的另一个误会,就是人们比我们想象的更乐于助人。
原因很简单,人们的“认知失调”会延续人们助人的本能。一个人对某事或某人出现了不一致或者矛盾的观点,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痛苦。
为了减少这种痛苦,人们会努力保持一致性所带来的舒适感。
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抗自己的“认知失调”的。
朋友问他,出差的两个星期里,可否把一盆花放在他家,作者欣然接受了。紧接着,朋友又问,还能放一只狗吗?是的,作者又同意了。有个声音在说:“我是一个好人,我要乐于助人,并且我会一直这样认为下去。”于是,一整年作者都在清理狗毛。
所以,不会求助的人,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诸多顾虑,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性,就会发现,大胆说出你的需求,其实也间接满足了对方的某些需求。
2、请求帮助时,千万不能踩的雷
上面的那个故事中,作者特意说出了他的过后,清理狗毛。作者显然并没有表面答应得那么轻松。
好的求助一定是互利的,得到帮助的同时,也要多想一想,是否能给别人带来好的感受,或者体现了对方的价值、收获成长。
这里我挑出作者提到的几点,是你必须要注意的,一旦你做了,即使得到了帮助,也很难让帮助你的人真的开心。
第一点,使用免责声明。
“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是不会麻烦你的。”这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几乎把对方放在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上,如果拒绝,那就是见死不救,谁能感觉舒服呢?
不要将你的为难转嫁给对方,少说自己,多关注别人的感受。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到的时候,会带着感激去帮助关心他们的人。
第二点,强调帮助者会喜欢帮助你。
“我的车送去维修了,你能来接我一下吗?我好久没见你了,我们去喝杯咖啡聊聊天,享受一下下班后的时光吧!”没错,帮助别人能让人快乐。但是提醒对方他将得到的快乐,往往也就让他失去了这份快乐。这明显有操控的意味,况且,“你怎么知道我不享受独处的时光呢?”
第三点,轻描淡写你的需求。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发你一个文件,帮我快速校对一下就可以了,不会花你很长时间的。”结果,竟然是一篇6000多字的材料。
你会不会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呢?反正我有过,这会引起我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你告诉我真实的困境,我可能会不惜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但是把它说得那么轻松,只会让我下定决心,学会拒绝你。
寻求帮助的前提,一定不要剥夺对方的主动权,让别人有选择,想要去帮助你,从而收获他们的需求。
说到底,要有同理心,一切让人不舒服的方式,都是求助时的大忌。
3、做好这四个步骤,求助不再难
第一步,帮助者需要了解你可能需要帮助。
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是个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女性容易犯这个错误。妻子认为看电视的丈夫应该注意到自己的需求,皱一个眉头,就会主动来关心自己,“需要我帮你把瓶子拧开吗?”作者用实验表明,当人们专注在自己的事情里时,几乎不会注意到周围的异常。
求助一定是主动说出来的。
第二步,帮助者需要知道你渴望得到帮助。
经常有人帮助了别人,自己却尴尬得要死。比如给一位大肚子女士让座,如果对方是一位孕妇,当然很感谢你;可就怕遇到的只是一位“微胖界”美女,这就尴尬了。
所以,即使人们发现了你的困扰,想要提供帮助,还是要由你真的提出了需求,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
第三步,帮助者需要承担起帮助你的责任。
回想一下,当你收到群发消息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一定认为收到一个潜在信息,“我可以不予回应。”
曾经地铁上有个年轻女孩被男子拉拽的事件,女孩没有随意放声呼救,而是死死抱住一名安检人员,最终成功得救。这就完美避免了“旁观者效应“,保安会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负起这份责任,而不会考虑“我不管,会不会还有别人帮忙。”
所以,更可能得到帮助的做法是,单独与你要求助的人联系。
第四步,接受帮助者给予你的一切帮助。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没有人是等在原地为你提供帮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即使对方没有忙到不可开交,也有享受休息的自由。
提出帮助请求,对方的能力和时间,你大致应该是了解的,不要提出难为别人的要求。并且要敞开心扉接受一切别人给予你的帮助,不要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失望或不开心。
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日常的求助,虽不至于此,但只要别人给予了帮助,我们需要回馈的就是感恩,而不是不满足。
写在最后
在一次反思“朋友关系”的心理作业上,我发现自己非常不爱“麻烦”朋友,而却很喜欢帮助朋友。很多理论都表明,没有“麻烦”的往来,反而不利于关系的发展。可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看完这本书更加有所感悟,总不向别人求助,其实是自私的行为。帮助别人时,我们得到了快乐和满足,却从不找别人帮忙,就是剥夺别人提升幸福的机会了。
最后,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学会用真诚的心态,用对的方法,向你的朋友们寻求帮助。既不再为难自己,又给对方带去一些不错的感受。
毕竟,好的关系,是麻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