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谈到儒家的【克己复礼】,那么对于超级视角的训练,如何借鉴与化用呢?
这需要对【克己复礼】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直达其核心。
礼是基于人际关系而存在的。儒家之仁,即“仁者爱人”。可是仁者之爱,不是不分对象而同等对待的。比如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国家的爱,肯定是有不同的。虽然皆出于“仁”,但表现仍然不同,这种不同是由关系属性不同决定的。而“礼”正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爱之“度量”。这个度量包括远近、亲疏、尊卑、浓淡等等。而各种关系中最恰当、最适宜的“度”,即是“礼”。此“度”有形化了之后,就变成了礼仪、制度、规范。
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言行举止的克制和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要求,既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度。不及则“无礼”,过度则“非礼”。“度”把握得刚刚好,是为“有礼”。
从内在而言,则既要始终不离于【仁】之“义”,同时还要通达【礼】之“情”。仁与礼,情与义,皆两不相妨,是为理也,是为道也。
克己复礼,即是对仁道本体的守护,也是以仁为本随机应世、待人接物之妙用。
这其中,深深体现着儒家的实修工夫特色,即诚敬与忠恕。
诚敬、忠恕,于内而言,皆是对仁心本体的诚、敬、忠、恕。于外而言,即在待人接物中仍然始终不离对仁心本体的诚、敬、忠、恕,同时内秉而外发,自然地将仁的精神,以及诚、敬、忠、恕的精神延展到人际关系中、做人做事中。这种儒者之精神才是“礼”的核心。
因此,克己,即是自觉地以仁的精神、以诚、敬、忠、恕的精神为依归,时时修正因私欲和习见而导致的偏颇,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皆复归于礼,复归于仁,复归于儒家之道也。
参透了【克己复礼】内蕴之精神,对于如何借鉴和化用以用于安住超级视角也就可以妙会于心了。【克己】,即克制、修正、清除所有有悖于安住于超级视角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
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在见到超级视角之后,要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不使其放逸,而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自己生命内在的超级视角,时时观照之,时时照顾之,时时安住之,时时保护之,时时警觉之,时时复返之。但有所离,及时警觉,及时调整,不被私欲所迷,不被习见所惑,时时清醒、清明,始终保持正念——即念念在克“己”复“礼”之工夫训练上。如是,则“己”可克,“礼”可复矣。
此方法本是儒家实修之工夫,如果您喜欢儒家文化,则可以直接应用之。如果您是视角学的践习者,则可以借鉴而化用之。如果您既喜欢儒家文化又喜欢视角学,则可以将“仁”之本体与超级视角之本体结合起来——它们本自一体,所谓“结合”之言,是仅就实修训练而言,使之统合起来,融合为一,这时,仁即是超级视角,超级视角即是仁,一体无别也。
2)主【敬】工夫
“敬”是儒家十分重要的修己体仁工夫。“修己以敬”、“居敬”,是很多儒家往圣先贤力推力荐并躬身力行的工夫。
“敬之一字可通神”,“敬”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敬”,即是将心中所信仰之真理以及此真理的载体、象征等,于自己的心中高高举起,敬仰之,敬畏之,以其精神为生命之标杆,“见贤思齐”,从而借助这样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不断向信仰的目标靠近。
但这还不是“敬”更深层的秘密。更深层的秘密则在于——
“敬”是以心为本体,以“敬”为方法,让自己的心始终处于“敬”之状态的一种实修训练。“敬”之中同时有“止”,有“静”,有“虚”,有“定”。
“止”,即是停下感官对外在事物的追逐,而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心之内。
“静”,即是将注意力收回到内心之后,让心本身静下来,让纷飞的妄想静下来,让心中的各种思虑、分别、妄动静下来。让心处于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
“虚”,是指当心静下来后,慢慢地解除自己对身心内外一切“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即“虚己”——对自己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情感等,悉皆“虚”去。
“定”,当心进入高度的虚静状态后,一直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敬”是要一直都在的。它既是目标,也是方法。
“敬”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的、可以高度统一身心的力量。
因此,如果“止”不住、“静”不下来、“虚”不了、“定”不住,那就用“敬”,甚至可以使用很多的“敬”之“加法”,比如设立专门的“敬室”以修敬。在“敬室”中悬挂圣贤的图像,摆放圣贤书籍,供奉、燃香、顶礼、礼拜等,皆可作为“加法”而修。这时,只要真诚地修行,自然就能“止”,就能“静”,就能“虚”,就能“定”。
当能够静下来后,就可以端身静坐,澄心默观。这时,在“敬”的主导下,修行“虚”和“定”就比较容易了。
这其中,非常微妙的是,随着“敬”的工夫的增进,“敬”会从外到内逐渐深化。开始的时候“敬”的对象好像是外在的,比如往圣先贤,仁的精神,但随着“敬”的增进,敬的对象即逐渐内化,同时逐渐深化,而这个过程,正是修行者通过“敬”修转化身心的过程——逐渐地使自己的身心与敬仰的对象、敬仰的精神,深深地合一,融为一体,化为一体。这就是“敬”之功夫的真正秘密!
可以这样说,“敬”的修行,就是一步步“虚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步步“道充”的过程。即让道的精神和智慧逐渐在自己的生命中充实、充盈、充满。
因此,在“敬”修的过程中,有很多修行者常常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道”的距离越来越近,对“道”的体验和感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充盈。这使得修行者对于自己的修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因此就会进一步促进“敬”修。当这种“敬”修突破某个临界点后,敬修的对象感突然消失了,而自己的生命成了“敬”本身——同时也是“敬”之对象本身。此时,内心豁然一片光明,瞬间明白了什么是往圣先贤之心——此心与古圣无异也。
即使修到这样的地步,也仍需继续修“敬”。这时“敬”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借助“敬”的修行,不仅可以安住此心,还可以更深地得到此心源源不断的生机力、智慧力、感通力,从而使智慧不断增长,并在生活中生起无穷妙用。
因此,越是“居敬不已”,越是道妙无穷。
那么如何将“敬”之工夫用于安住于超级视角之训练呢?且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