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存养法
存养,即存心养性,此法首倡于孟子。
《孟子.尽心篇》有明确记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对于这段文字,不同的解读者各有其不同的阐释。现从儒家“仁”之本体的角度解读如下——
孟子说,能够至诚而精微地在自己的生命内在体认“仁”之本心者,就能够清晰透彻地了悟“仁”之本性。清晰透彻地了悟“仁”之本性,即是明白了生命中本有的大道本体。始终安住在“仁”之本心中,不断涵养“仁”之本性,使其至善之德不断丰满,这就是对大道最好的践行了。真正以“仁”为生命的仁人志士,始终保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仁者精神,不论寿命长短,皆始终修心以仁、安心以仁、修身以仁、安身以仁,穷亦仁,达亦仁,生亦仁,死亦仁,始终以仁为生命之根、之本、之源,奉行仁道,躬行仁义,涵养仁德,以尽显仁体、仁德、仁性之至真、至善、至美、至乐,此之为仁者之安立性命之道也。
通过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就会知道,【存养】法有个前提,就是已经见到了生命的本体——仁体,了悟了生命本体之性——仁性,从而始终如一地“存本心——仁心”、“养本性——仁性”,涵养仁德心性,并以此安身立命,践行终身。对于安住于超级视角的训练而言,刚好非常地契合。在见到了超级视角之后,不断地存之养之就成了实修训练的重点。而孟子的这段话对于如何存、如何养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我们只需要将这种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实修训练中即可。
孟子所言,最重要的启示即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立基于生命的本体、本心、本性而存之、养之,以之为安身立命处,再无更改,再无迁移,久久存养,即得大成。
对于存养之法,具体如何训练呢?
其实也非常简单。存养之法,不在于方法有多么复杂、困难,而在于需要长期坚持。
存,即要时时存,处处存,一时不存,就相当于丢掉了性命的根本。所以但有所离,就立即警觉而存之——当下警觉,当下反观,当下照见,当下存之,务必时时安住于本心之中,时时在,处处在。之前分享的“在吗?在!”的方法即可以作为一种方便法而辅助存之。
养,即要在一切时一切境中不断地借事炼心,借境炼性。使本心本性的智慧在磨炼中不断稳固、增长。对于超级视角来说,同样需要在养中用,在用中炼,在炼中养。灵活应用超级视角的智慧观照一切、应对一切,使其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方面不断得到磨炼和成长。
如此存之,如此养之,久久积累,功夫渐深。当能够相对比较轻松地解决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问题之后,就可以再次扩展应用到更为广大的社会实践和各个领域中去,如《大学》所说,修齐治平等,用超级视角的智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当功夫训练到至深而纯熟时,“夭寿不二”的另一层含义就会显现出来。
“夭寿不二”除了前面所说的含义外,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即生命之本体、本心、本性,本自无生无死,本自无来无去,本自无夭无寿,本自超越生灭,本自超越生死。然仅明此理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扎实的涵养本体、本心、本性的功夫使此生命之真理变成生命境界之现实——生命之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时时处处皆是此真理智慧境界的自然流露,无一丝一毫的虚而不实之处,才是真正的“成仁得仁”、“成道得道”。否则智慧无力,不能转物,而总被物转,不能转境,而总被境转,不能转念,而总被念转,那么就不能真实地改造生命、升华生命,徒知一些知识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明本心、见本性固然重要,但存本心、养本性更加重要,只有存养工夫得力,才能真实地改造生命,改变命运。最终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才会从理想变成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所有同道中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