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有书共读听了小说《倾城之恋》,一下子对张爱玲有了很大兴趣,百度了很多她的资料,做了很多书摘随记。
单看题目《倾城之恋》的字面意思,我原以为是指倾城倾国的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实际上却是描述倾城沦陷时期人性的苍凉世态。
就像书中所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曾经的我以为《倾城之恋》是关于爱情,其实是写人与人(无论性别)的“无从选择。”
这只是一个徒具爱情外壳的故事,真心在这里是被抽空了的,偏偏范柳原却在这个时候谈着你什么时候对我真心,我什么时候对你真心,然而谈的背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是一堵墙。
这是一堵象征着“永恒”意义的墙,让范柳原想到了地老天荒,想到了一切文明终止时候的蛮荒世界。也许只有到那个时候,熟悉的东西都不见了,只剩下断壁残垣,我们才能见到对方的真心。
这是多么虚空又荒凉的心境,仿佛直到世界终结那一刻,我们才有真正的爱情可言。读到这里我又有点可怜起范柳原来,富可敌国又如何,求不到一个真心对待他的人。
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那么你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这一句话可以说写尽了男女主角落魄而难堪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范柳原这样谨小慎微,遇事如履薄冰?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白流苏用尽心思,只为一纸婚书?
倘若把这虚无解析得再透彻些,我们将触及张爱玲的时间哲学:之所以不愿订立盟约(“成说”),是出于对未来的惶惑与抗绝。
在张爱玲眼中,遥想未来是没有意义的。
正如她在《传奇》再版序言中写的那样:“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年轻时张爱玲的生活哲学就是“活在当下”。
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先生这样形容张爱玲的文字,说她总是带着一种非常阴冷的、旁观者的目光,这种目光“有点像一个幽魂,一个鬼一样,在人世间穿梭,经过了弄堂,又走过人家的后花园,在满堂宾客之间,一家老小之间来回穿梭游动,你看不见它,它把你看得一清二楚。
甚至连你的心里,你心底下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面,它也都摸得清清楚楚。
它不下轻易的判断,它冷冷地带点嘲讽地一一走过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它在这个世界,又好像不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一个二十来岁三十岁不到的女作家,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毒辣的、阴寒的、虚无的眼光呢?这真是一个谜题。
也许是好奇心或突然心血来潮所致,我今天竟然抽出一个钟仔细百度了张爱玲的生平,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奇女子,才华横溢,但生平也太过波折,似乎并不太完美。
张爱玲生于1920年,卒于1995年,享年75岁。她的第一任老公胡兰平据说是《色戒》的人物原型之一。她的第二任老公是美国人,大她30岁且身体不好。她晚年独居22载,1995年悄然离世,骨灰撒于太平洋。
不管怎样,张爱玲都属于文坛史上的奇女子,很喜欢她的文字。
比如: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么?”
又比如: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一个人,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
一个人,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
一个人,对你借口太多,那是因为不想在乎。
最后摘录一段张爱玲与胡兰平的爱情: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有一天,张爱玲在屋子外面望着坐在沙发上的胡兰成,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总结:张爱玲真是个独特的奇女子,有着一种别样的美,她的文字值得一众文艺青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