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倩倩读书,今天分享的好书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分享好书,共同成长!
最近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作家李娟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李娟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她没有上过大学,常年随母亲和外婆辗转在阿勒泰的深山中,做裁缝、种葵花、养鸡、采木耳……就是这样的一个山野女孩,却写出了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作家舒飞廉曾评到:“李娟的东西,让弄文字的人绝望。李娟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
《我的阿勒泰》是她的散文集,以细腻明亮的笔触,描写了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和感悟。
01 即此羡闲逸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今天和昨天没什么区别,日子就是单调的重复。那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太同质化了,大家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无非是上班、玩手机、追剧……很少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但是翻开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让人看到了在遥远的北疆,居然有如此鲜活明亮的生活,那里的人与我们很不同,宛如生活在别处。
李娟与母亲、外婆三人常年生活在阿勒泰,她在自序中写道:“于是我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家的牵绊,我的文字也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她描述下的阿勒泰有种松弛感,懒懒散散,不紧不慢,闲逸放松。
比如睡觉一事,她在《喀吾图的永远之处》中写到:“我成天窝在柜台底下的糖堆里睡觉,睡醒了就搬把椅子坐到门口晒太阳。太阳渐渐偏西,房屋的阴影从后面慢慢覆扫过来。阳光移一寸,我就挪一下椅子。”
让我想起一个云南的朋友,说起她们云南人的生活,她提起当地的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晒太阳,在清晨和傍晚,围着太阳转,阳光移一寸,老人就挪一寸凳子。
生活仿佛一下子慢了起来,人生无大事,不疾不徐。
李娟还喜欢去野外睡觉,她在《在荒野中睡觉》中写道:“在库委,我每天都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觉——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再说,这山野里,能睡觉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随便找处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
人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融入森林和草地,坐看蓝天和白云,是一种诗和远方。
阿勒泰是哈萨克族人聚居的地方,这里经常举办乡村舞会,当地人叫“拖依”。
人们一个劲儿地在那唱啊,跳啊,舞会欢乐而热闹,“我们跳着跳着就会大声地笑,也说不出有什么好笑的。”
这里不用挤地铁,没有绩效考核KPI,少有勾心斗角,哈萨克人是那么的快乐,热情,生活得有滋有味。
02 与天斗,其乐无穷
阿勒泰的生活也不完全像加了滤镜般美好,北疆生活其实很艰辛。
比如寒冷,她在《坐班车到桥头去》写到:“最怕的是冷,那个冷啊——冷得人一动都不敢动,觉得动弹一下都会瞬间露出破绽,让四面围攻的寒冷逮着个空子,猛地掏空掩藏在身体最深处的温暖。”
比如她们睡到半夜,要去追屋顶,她在《我们的家》写到:“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一天夜里,正睡得香呢,突然一阵急雨打在脸上被子上,原来我们可怜的帐篷顶给风雨掀掉了,于是我们全家人半夜爬起来跑出去追屋顶。”
比如她母亲为了采摘一点木耳卖钱,大冬天的跑入深山,“我看到我妈脸都冻烂了,手上全是冻疮,又肿又硬,裂了血淋淋的口子”。
在李娟的笔下,对这样的生活没有抱怨,而是坦然地接受,平静地接受大自然给予的考验。
在生活左一笔右一笔的重重涂抹下,她变得勇敢而快乐。正如她晚上屋顶被吹飞,仍能睡着,第二天早上,看见“草丛上还淡淡开放着一些小花,近近地,惊奇地看着你”。
她的笔调时而是轻松幽默的,写外婆吐舌头做鬼脸的样子,写母亲给香烟取名“小鸟”牌香烟,写家里养的猫猫狗狗……写得生趣盎然,一个热爱生活的作家,哪怕深处泥潭,也能看见泥潭边的花。
03 世界很大,人很小
《我的阿勒泰》的大部分文字所描述的都是李娟十八岁到二十出头的年纪,但她的文字却有着与这个年纪不相符的老道和沧,包含着她对世界和人生的哲思。
比如有一处叫滴水泉的地方,它因处于交通要道,随着来往人流的增多而崛起,又因为后来交通改道,又随着人流的稀少而没落。
她写到:“那些所有的,沿着群山边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激情,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
日月流逝,沧海桑田,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却有股淡淡的悲伤。
比如她写过年,“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
行走于茫茫戈壁,人确实太渺小了,天地壮阔,人如沧海一粟,世间的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比如她在《木耳》中写到:“好在这是山野。在这里,‘活着’是最最简单的一件事。而在活着之外,其他的事情大多都是可笑的。”
生活从来都不易,活着本身就意义重大。
不禁让我想起作家刘慈欣《三体》里的说的:“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是。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垂手可得的东西。”
点个【在看】,让我们以李娟在自序中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点赞,谢谢!
作者简介
伍倩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毕业,阅读爱好者,广西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广西贵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发表《纸短情长,信抵千金——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轻煮时光慢煮茶——读肖复兴〈正是橙黄橘绿时〉》《心灵与现实的回响——读东西小说<回响〉》等几十篇文章于《贵港日报》《传承》《神舟》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