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开学以来,这孩子的数学老师明显加大了教学力度,特点之一,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厚点的笔记本,专门做奥数。
最近的热点是年龄题。对于这孩子来说,应该是有基础的。丁博的说理解数启蒙课上,讲过年龄的专题。在《每日一题讲出来》的平台上,他也讲过这方面的题。
昨晚他放学后,神秘兮兮地说,看,这是老师今天出的题,你会做么?
我接过了他手中的笔记本:小英一家由小英和她的父母组成。小英的父亲比母亲大3岁。今年全家的年龄和是71岁。8年前全家的年龄是 49岁。求今年各多少岁?
在他做过的年龄题里,这个题型还是第一次见。若放在他一年级时,这种题我也许做不出来,那时还不认识博士团队。比这简单的题我经常铩羽而归。现在呢,有这几年的学习,这种题还真的难不倒我。
我在琢磨突破口。他在那里显摆:叫我刘老师,我告诉你坑在哪里。
我瞄他一眼:看着,遇到难题是怎么坚持的。学着点。
年龄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年龄差不变。二是年龄共长。比如,8年前的年龄一定是三人长了24岁。可是,71-24=47,明显与题意49岁不符合。那么问题在哪呢?稍一停顿,哼,他说的坑在这里:8年前小英还没出生。8年前的年龄和是父母两人的年龄和。有了这个推断,一切都顺理成章。
那位刘老师不得意了,乖乖地去讲题。不过他在讲题中,很熟练地运用了框框法解出了父母亲的年龄。这一点我没想到。看来,只要训练过,就会有用武之地。
每天早晨送他上学时,总要背点什么。一般以老师布置好课内作业为主。比如,近义词呀,反义词呀,名词解释呀等等。许多是不用死记硬背的,望文生义即可,也就是根据字词表面的意思结合生活体验去推断,一般没大错。一开始他将信将疑。时间长了后他有了经验,就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记忆负担。那天同学考他“扫帚”的意思。他没背过。灵机一动:“清扫垃圾的工具”。顺利过关后,和书上的答案对照,八九不离十。回来后和我说起,满脸得意。我说,语文和数学一样,该推导的也要推导。任何学问,一经推导就自带了用心的成份。一用心就不一样。
学会推导,相信推导的力量,也是小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