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子路的志向是去当官,治理国家,而他当官的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来说一下。
在卫国的时候,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国国君向你问政,你会先做什么?孔子就说:必也正名乎,正名,就是纠正名分,当时卫国君不君,臣不臣,自然就是要先搞清名分,不然的话施政起来很困难。子路听了就说老师你太迂腐了,还弄这些老一套的,当下之急应该是让卫国发展起来呀。子路是一个行动派的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所以说这些话应该是情有可原。孔子说:野哉,由也。子路你太粗野了。子路确实干事有点欠考虑,孔子说如果名分不正的话,那么你想发表意见就很费劲,发表不了意见就成不了事,然后导致了后面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样就无法让国家兴旺,不能实现理想。而孔子说子路粗野,也的确是因为子路说孔子迂腐并没有考虑。他以后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可能得罪人。
公山不狃原来是季氏的家臣而现在又背叛了他,这在当时被视为违礼,公山不忸现在又邀请孔子去他那里,孔子想去,被子路拦下,因为子路认为老师说过君子是不会公然前往不仁的人那里的,公山不狃当时只是一个很卑微的角色,现在又做了不符合礼法的事,自然就是不仁。自己说过的事怎么能不遵守呢?孔子最后也没去, 不只是因为子路说的话,还有自己的纠结,孔子是很想去从政的,他自己其实也知道,要是这么做的话是不对的,内心也会愧疚。再加上子路又提醒了孔子,所以最终孔子坚持了自己的道。当老师真不容易,想实现理想,还不能违背自己所讲的道。子路是很有说服力的。
这一次就是著名的子见南子,当时的卫国是由国君夫人南子掌权,由于地位还不够稳定,她就拉拢孔子想跟他见面,子路识破了阴谋,跟孔子说不要去,去了就会被利用,可是孔子不听,因为如果他想在卫国实现他的理想的话,就必须要见卫国君主,而想要见卫国君主的话,又必须要先见国君的夫人。这也体现了子路的一点:直言不讳,估计他以后当官也会像这样吧。回来了之后因为老师被利用了,子路就很不开心,开始抱怨,孔子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在加上被子路气的,只能发毒誓说:如果我做错了什么,那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吧!让上天来惩罚我吧!子路当官之后,可能总会反驳上司,引起领导的不开心。
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就是说子路行事果断,有效率这也是孔子对他的认可。
我认为子路应该是一个好官,他办事是有条理的,而不好的之处,就是他可能说话欠考虑,容易得罪人,很可能刚当没几天就被踹下来了,如果她说话不是那么直也有可能会挡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