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明明一项工作内容,看起来并不复杂也不困难,但往往容易出差错或者有延误。比如,涂料企业里,销售行政部门接受销售分公司的指令,将样品制作单传送到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以此单据为准生产小样,并在完成之后通知销售分公司人员来车间取样。
这看起来并不是什么艰巨的任务,但工作进展得往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首先,销售分公司在下指令的时候,往往模棱两可,这会让下单员无所适从。为了谨慎起见,下单员常常要反复询问销售确认,甚至还要额外向车间解释这种例外的情况,避免车间会错意。车间接单之后,小样的制作过程流程一般较长,短则两三天,长则一星期都不一定够,因为小样有成功率,并非只要做了就能成功,有时候因为技术原因甚至运气因素会造成逼真度不够而反复制样,周期因此会拖很久。
然而,对于这一切的情况变化,销售方面完全不知情,他会一天接着一天地催促和询问,双方都会弄得焦躁不安。最终,样品制作完成,车间检验人员审核通过,通知销售分公司来领取,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小样的制作任务算是完成了。但事实上,也会有分公司不认可的情况,他会觉得这个小样制作得不够好,不够逼真,不够格拿去给客户,需要车间里重新制作。
此时,双方的矛盾也容易激化。一方面销售分公司觉得车间责任心不够、技术不足,浪费时间不说,甚至会延误商机;另一方面,车间觉得,他们已经尽力做好,至于逼真度的判断应该凭他们的专业眼光,不能因为你的一番个人评判就要推倒重来,这有失公允。有情绪归有情绪,业务还是要做的,于是,双方在不满情绪之下,新一轮的制作周期又开始了。
在这个案例中,有三个问题。一是下单指令不明确,信息混乱,容易造成重复返工。涂料样品的制备,必须要明确仿制的标准,是一块花岗石,还是一块其他公司的样板,亦或是墙上的一块涂料皮。对于不同的对照标准,制作的方法和难度是不同的,如果甚至没有标准,只有一些含糊的描述性词语,那么就更容易造成结果事与愿违。
二是制作小样的工序动态不透明,需求方对于进度心里没底。人对于未知有着天然的恐惧。如果制作的进度动态不能及时告知销售分公司,那么很容易引起不安,反而造成需求方的一再催促和追问,影响了制样员工的工作状态,得不偿失。
三是样品成品的成功标准不明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容易扯皮。好坏都应当有标准,没有标准,容易造成争执,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但论小样的逼真与否,的确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法眼,定下统一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应该怎么办?从原点出发来思考,销售的目的是获得客户的认可,但制样员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成小样的制作,能够逼真自然最好,如果不逼真也没办法,自认实力有限。你看,二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怎么可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呢?建议引入考核机制,达到激励相容,将制样员的考核定为“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出令销售满意的小样”,在销售满意的情况下,时间少于规定时长,则计入额外奖励,时间长于规定时长,则计入额外惩罚,超出一定天数,绩效为零。甚至,如果最终该业务签单成功,则增加绩效额外奖励。以这种形式,来绑定制样员和销售员的目标一致性,至于其中的双方沟通细节,制样员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目的,肯定会想方设法去沟通细节,尽可能做到方向正确、不做无意义的工作、不二次返工等等,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工作结果不理想,不在于工作有多困难,也许在于工作的流程有问题、工作的考核有偏差。只要我们能够深入进去弄明白,设计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达成高效率的工作应该也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