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作为一名教师起码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在教师职业道德之上,还有一种教师精神,它源于而高于教师职业道德。这种教师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远远超出职业道德的作用。
教师精神就是教师群体在心理、意识、思维、个性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面貌,它是教师群体所普遍尊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风尚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改革开放,浪潮汹涌。在教育领域,教师群体的精神世界已经发生了、正在发生着且还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教师的改革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也冲击着教师的内心,导致一些教师精神迷失,精神自觉减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倡导和培育教师精神,正当其时。
一、立德树人,家国情怀。新时代教师精神是传统教师精神的延续与发展,首要是情怀,第一是担当。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绵延不绝的教师精神内核——胸怀天下、孜孜以求的高蹈精神。孟子以为人生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其一焉。陶行知认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应有赤诚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敬业奉献、爱满天下,实现教育报国的理想。
教师精神,就像天生承担着一种神圣使命,是在培育人、塑造人,归根结底是在用大爱来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保护、提升生命的高价值感,是教育的最高职能。教师必须做精神上的强者,有宏大的格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作为学生的“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更需要建构自我生命的高价值感。只有教师的自我价值感高了,才能开启心智、提升心性,建构个性化自我,形成独立的精神境界,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接纳与认同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幸福地活在当下,去做真正的教育。
二、行为表仪,德为模范。教师是一滴清水,微小但不渺小,它可以折射出阳光,照亮周围的世界。教育是科学,要求真;教育是艺术,要求美;教育是事业,要求奉献和创造。这背后蕴含着一个重要判断: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在这个消费和娱乐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必定淡化精神发育;我们如果一味追求娱乐化生存,必定淡漠思想的力量;我们如果对幸福的认知发生偏差,必定淡忘价值的澄清和引领;我们的专业发展如果被“专业”所限,必定忘却教育的尊严和境界的超越。
卢梭告诫我们:“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洛克谆谆教诲:“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布鲁纳明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孔子则有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对教师来说,做人更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繁琐中见细致,在重复中见功夫,在平凡中见不凡。这需要信念的坚贞、道德的定力。
三、学不可已,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第斯多惠亦言:“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乃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的学校。”教师正是永远的求知者,在求知——教育的过程中,培育着自己丰富的精神,具有丰富精神的主体一定是伟大的。
许多教师在走出校门、结束了学生生涯之后,就停止学习了,殊不知,开始了教师生涯,就应该过一种高水平的智力生活。如果教师没有求知的激情,怎么点燃学生心中同样的激情呢?
读书的高度代表人生的高度,读书的厚度代表人生的厚度。教师要在不断的阅读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精神海拔。
四、学生为本,师者仁心。把学生当作目的,这应是对爱学生的实质的准确表述。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他内心中象征父母角色的投射,意味着安全、温暖、归属、爱,是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养分。陪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茁壮成长,让教师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延续与最大化的体现。
人生的意义不是别人赋予我们的,是自己创造的。创造人生的意义,定会创造教育的意义,在创造学生当下和未来意义的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罗素也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镜子能够映照彼此的内心,只有光滑平整的镜子才能让对方映照出真实的自我,才能让对方不断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同时,在相互映照的过程中,才能使每一位教师认清自己。
儿童是成人之父。成长必须从自我开始,可是我不能止于自我,“真理始于两个人”。人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教师是在与学生的关系中不断察觉自己、建构自己。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18.3.12《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