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英语趣配音上看到了英文版的乡愁:
Nostalgia
乡愁 ——余光中
When I was young, Nostalgia was a tiny stamp, Me on this side, Mother on the other side.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When I grew up, Nostalgia was a narrow boat ticket, Me on this side, Bride on the other side.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But later on, Nostalgia was a low, low grave, Me on the outside, Mother on the inside.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And at present, Nostalgia becomes a shallow strait, Me on this side, 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忆起以前读书的时候,不过是敷衍着背诵过,其实压根就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而如今,即将步入中年的我们,再仔细品读,才懂得网上流传的这句“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从07年来长沙读书,到现在已是十余年光景。
记忆中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端着碗东家窜到西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无数次在梦中,我跟爷爷奶奶一起在田间劳作,有好心的邻居主动帮爷爷奶奶挑重担,干农活。
无数次在梦中,我和儿时的小伙伴们一起放牛,一起爬山,一起欢笑也曾一起哭闹,一起去村里最大的果园淘剩下的果子。
无数次在梦中,我和家人们团座在一起家长里短,乡里乡亲坐在我家的大门口聊天嬉笑,好不热闹。
在梦中,有我最爱的爷爷奶奶,有我亲密无间一起折腾捣蛋又互相支持的小伙伴,有我那些淳朴善良又喜欢叽叽喳喳八卦的乡亲邻里。
其实从长沙到老家,不过三小时不到的车程。
只是,我,回家的次数,每年都屈指可数。
其实,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去了。
自初中开始离家寄宿后,初中高中加上大学一放寒暑假我都呆在另一个城市的外婆家,更别说大学毕业后,我又在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工作且生活着。
于是,我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渐渐地,我发现我熟悉的人越来越少了。同龄的小伙伴,女生基本都已经出嫁了,男生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已没有共同话题。
渐渐地,我发现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这个娃娃是谁谁的孩子,那个小娃娃又是谁谁的孩子。。。每年回家,娃娃们又长高了我又不记得了,又得重新认一遍。
在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不再有我熟悉的味道和那么多熟悉的人。
我知道,渐渐地,我,于故乡,不过是个过客了。
再也回不去了。
这儿,生我养我的故乡,刻在我骨子里的故乡,
但是它又是那么的陌生。
算算日子,学生时代,比老家呆的更多的地方便是另一个城市的外婆家。可是,在这里,我说不清它的发展和来历,我也说不清那条街有好吃的特色菜,我也说不清它哪里最漂亮迷人。
总之,一句话,这地方,我虽然呆的久,而我却好像是个过路人,我不不曾参与它的过去也不想共创它的未来。
这样算来,长沙竟然是我呆的最久的地方。
一眨眼便是十多年的功夫了,仍记得那年九月,外婆拖着箱子送我来长沙的场景。那日,艳阳高照。
十二年的光阴,我开始熟悉长沙的一点一滴,居住的地方也从北到南,从开福区到了天心区,从河东到河西再到河东。关于长沙的名胜古迹,我如数家珍;关于长沙的特色小吃店,我也可以说上来几个;关于长沙好玩的地方,多少也是去过几个的。关于长沙的路,许是因为自己经常跑课的原因,竟然记得比外婆家的路还要更加清晰明朗。我开始熟悉长沙,或者说我开始习惯了长沙。
慢慢地,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开始在长沙买了房,扎了根,开始尝试着把这里当成我们的另一个故乡。但,午夜梦回时,我们偶尔也还是会觉得,我们仍旧是一个外乡人。不过,幸好的是,一转身或者是第二天醒来,我们依然会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承载了我们的希望和梦想。
我们像那风筝,想飞;而故乡,就是那风筝线。
你在这头,而我在那头。
要想飞得高,线可能就得放的远。
但不论我们飞去哪里,只要线拉一拉,我们就永远都知道归程在哪里。